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新西兰印象(十五):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与新西兰:激流岛上的幻灭与悲歌 原创 沈东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25-09-30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1980年,我还在上大学时,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当我读到“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句时,我的心灵深深震撼了,从此,顾城,这位朦胧派诗人的名字,伴我度过希望与失落、激情与浪漫的八十年代。四十多年后,机缘巧合,我来到新西兰,来到顾城工作和生活过的奥克兰大学,斯人已去,我也从一个文学青年过了耳顺之年,自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1987年,正处于声名巅峰的顾城,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决定:离开中国,远赴新西兰。他像许多艺术家一样,渴望寻找一个纯粹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的乌托邦,用以安放他敏感而脆弱的灵魂。他或许以为,地球南端那片纯净的岛屿,就是他诗中追寻的“光明”之地。然而,命运的吊诡在于,这片土地最终成了他人生悲剧的最终舞台,一场幻灭的悲歌在此戛然而止。


一、从大学讲师到丛林隐士:理想主义的落地


1988年,顾城受聘于奥克兰大学亚洲语言系,担任访问学者。这是他在新西兰最初、也是唯一一段稳定的生活。他与妻子谢烨一同住在奥克兰市区。谢烨几乎是他的另一只手,处理一切他无法应对的世俗杂务:开车、沟通、打理生活。在大学里,顾城是著名的诗人,他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句,让他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偶像。


然而,大学的象牙塔并非他最终的归宿。他极度不适应体制化的生活和社会性的交往。他心中的理想国是绝对的自然和绝对的自我。很快,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教职,用演讲积攒的稿费和奖金,在新西兰北部豪拉基湾的激流岛(Waiheke Island)上买下了一栋简陋的房屋。


图片

图1 年轻的顾城与谢烨


从此,诗人顾城成为了隐士顾城。他蓄起了长发,用一截牛仔裤腿为自己做了一顶高高的、标志性的帽子,他说这像一座“烟囱”,能保护他与天国的沟通不被世俗干扰。他们开荒种地,养鸡养鸭,试图过上一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原始生活。在最初的日子里,这似乎是诗意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谢烨毫无怨言地追随他,从一位才华横溢的都市女性,变成了劈柴、生火、喂鸡的农妇,她同时还是顾城的秘书、经纪人、司机和保姆,用全部的精力支撑着顾城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人梦。


二、情感的漩涡:乌托邦的裂痕


然而,这座精心构筑的乌托邦,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致命的裂痕。他们的隐居生活并非与世隔绝的二人世界。在移居新西兰前,一个名叫李英(英儿)的女孩闯入了他们的生活。她狂热地崇拜顾城,而顾城也对她产生了情感。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顾城的构想和谢烨的默许甚至帮助下,李英于1990年也来到了激流岛。


图片

图2 顾城一家在新西兰


一段畸形的“三人行”就此开始。顾城天真地(或者说极端自私地)认为,这是他所追求的纯粹之爱,是两个女人无私地爱着他,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女儿国”。谢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因对顾城的爱和一种母性的纵容而选择了忍耐。她甚至为李英办理了来新西兰的手续。


但这脆弱的平衡注定无法持久。激流岛的生活并非诗篇,而是日复一日的枯燥与艰辛。物质的匮乏、精神的压抑让矛盾逐渐凸显。1992年,顾城应邀前往德国进行学术交流,谢烨同行。就在他们离开期间,李英无法忍受岛上的孤寂和没有未来的生活,与一个教英语的岛民私奔,离开了激流岛,并彻底消失。


图片

图3 顾城新西兰生活掠影


李英的出走,对顾城是毁灭性的打击。他心中的“女儿国”神话彻底崩塌。他不是愤怒,而是陷入了巨大的崩溃和迷失。他无法理解,他理想中纯粹的爱为何会背叛他。他将这种痛苦倾注到写作中,于是有了《英儿》这本书——一本充满露骨情爱描写和内心纠葛的纪实小说。而更令人心碎的是,他口述,由谢烨一字一句地为他打字录入。让妻子记录自己与情人的点点滴滴,这其中的残酷与折磨,难以想象。


三、精神的孤岛:走向毁灭的必然


纵观顾城的一生,他始终是一个拒绝长大的“童话诗人”。他的内心世界纯粹、透明,却也极端脆弱、偏执和自私。他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向世界、尤其是向谢烨无止境地索取爱与关怀,却极少具备爱人与共情的能力。心理学家事后分析,他很可能具有严重的人格障碍或精神问题。


他的“童心”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现实生活的毒药。他无法处理任何成人世界的复杂问题:经济、责任、人际关系和情感矛盾。当激流岛的理想国破灭,当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谢烨的绝对奉献和英儿的绝对崇拜)相继动摇时,他的世界就彻底坍塌了。


与此同时,长期的压抑和痛苦也让谢烨逐渐觉醒。她也是一个有才华、有渴望的女性,她开始寻求自我的独立。她结识了一位海外华人,并计划开始新的生活。她向顾城提出了离婚。这对于视谢烨为最后依靠的顾城来说,是最终的审判。他不能没有谢烨,正如孩子不能没有母亲。他无法接受“母亲”的离去。


四、最终的悲剧:黑夜吞噬了光明


1993年10月8日,一切走到了终点。


在与谢烨发生剧烈争执后,极端绝望和愤怒的顾城用一把斧头袭击了妻子。随后,他在门前的一棵大树上自缢身亡,年仅37岁。谢烨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伤重不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充满希望的诗句,最终以最黑暗的方式映照回诗人自身。他用那双寻找光明的眼睛,最终只看到了无边的黑暗,并将这黑暗施加给了最爱他、为他付出最多的女人。


图片

图4 顾城在激流岛的小屋


五、分析与反思:谁该为悲剧负责?


顾城的悲剧,是一个极端复杂的故事,无法用简单的对错来评判


1、时代的符号


他是八十年代文化浪潮的弄潮儿,其诗歌代表了那个时代对自由、理想和个性的追求。但他的内心无法适应浪潮退去后的现实,他的出走与隐居,是一种时代的错位。


2、艺术的殉道者?


有人将他神化为艺术的殉道者,为纯粹的理想而毁灭。但这种美化是对谢烨生命极大的不公。悲剧的核心是顾城失败的人格与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幻想,而非艺术的悲壮。


3、人性的悲剧


归根结底,这是一场人性的悲剧。它关于一个天才的缺陷,关于无节制的自我中心如何毁灭他人,关于奉献与索取的不对等关系,关于一个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存活的理想,最终如何反噬其创造者和最亲近的人。


如今,激流岛依然风景如画,宁静祥和。许多游客漫步其中,或许并不知道这里曾发生过如此惨烈的故事。顾城的墓安静地立在岛上,成为一个令人唏嘘的句点。他的诗作留传于世,继续感动着读者,但他的人生,却作为一个永恒的警示:当我们追寻光明时,绝不能背对人性的深渊;当我们建造理想国时,其基石绝不能是他人的牺牲与血肉。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