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新西兰印象(十四)路易·艾黎:一位新西兰人的中国心 原创 沈东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25-09-30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1927年,30岁的新西兰青年路易·艾黎揣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中国土地。来之前,他只想着找份工厂检查员的差事,挣份薪水、看看世界,可谁能想到,这一脚踏进来,就再也没挪开——往后整整60年,他把根扎在了中国,活成了“比中国人还懂中国”的国际友人。 

初到中国:从“看热闹”到“办实事”

刚到上海那会儿,艾黎眼里的中国满是疮痍:街头随处可见吃不饱饭的劳工,工厂里工人拿着微薄薪水却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他没像其他外国侨民那样躲在租界里“隔岸观火”,反而脱下西装、换上便服,钻进工厂车间和工人宿舍。为了能跟大家唠上话,他跟着工人学中文,发音不准就一遍遍地练,连“吃了吗”“今天累不累”这种日常话都学得有模有样。

到了1930年代,他认识了宋庆龄、斯诺这些心里装着中国的人。听他们讲中国百姓的苦难、讲救亡图存的迫切,艾黎心里的旁观者心态慢慢没了,他暗下决心:这时候的中国,需要有人搭把手,我不能走。

图片

路易艾黎在中国

抗战时期的“工合”运动:把“饭碗”送到难民手里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不少地方被战火毁了,老百姓没了家,更没了谋生的路子。艾黎看着急,跟埃德加·斯诺等人一合计,搞起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大家都叫它工合。 

这“工合”说白了,就是给难民找活干、建小工厂。艾黎带着人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南山区,哪里有难民,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缺机器,他就想办法从各地调;缺技术,他就手把手教。没多久,纺织厂、机械厂、造纸厂一个个建了起来,三千多个合作社像星星一样散在抗战后方。

有了合作社,难民们能织布、能造农具,还能生产支援前线的物资,不仅挣到了饭钱,还能为抗战出份力。当时不少老百姓都说:“艾黎先生不是来‘帮’我们的,是来跟我们一起扛难关的。”

图片

路易.艾黎与友人在一起

创办培黎学校:在山沟里教出“技术骨干”

抗战后期,艾黎又琢磨开了:光解决眼前的吃饭问题不够,中国将来建设,得有懂技术的人。1941年,他在甘肃山丹办起了培黎工艺学校,校名取为黎明而培训的意思——他盼着这些孩子能成为中国未来的黎明之光。 

山丹条件差,学校连像样的教室都没有,艾黎就带着师生们自己动手盖房子、修操场;缺教材,他就把自己的经验写成讲义;学生们没钱交学费,他就搞“半工半读”,上课学知识,下课到工厂练技术。

图片

路易.艾黎在山丹培黎工艺学校

从培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有的成了机械厂的师傅,有的成了纺织厂的技术员,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还成了建设重点工程的骨干。直到现在,山丹当地还流传着一句话:“艾黎校长教的不是书本,是能安身立命、能建设国家的真本事。”

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我早就把这里当故乡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少外国友人选择离开,有人劝艾黎:现在中国百废待兴,你回新西兰过安稳日子多好。可艾黎摇摇头:我在这儿待了二十多年,看着中国从苦难里一点点站起来,现在终于有了新模样,我怎么能走?艾黎决定留在中国。1951年,他正式申请加入中国国籍,成了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入籍的外国人。拿到户口本那天,艾黎拿着小本子看了又看,笑着说:以前别人问我是哪儿的人,我还得说新西兰来的,现在好了,我就是中国人了。

图片

路易.艾黎与周公在一起

他开始在日记中记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见识。1952年,这些日记由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出版,即艾黎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书《有办法》。这本英文著作先后在新西兰再版三次,产生广泛影响。艾黎很快又写出《人民有力量》、《山丹》、《中国的故事》等著作。

之后的几十年,他住在北京的四合院里,每天读书、写作,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看到的变化写成文章,翻译成外文,寄到国外的报社、出版社。这一期间,他在新西兰和中国出版了53部书,并翻译出版了许多中国古代著作。主要著作诗集《工合》(1948)、《山丹笔记之页》(1950)、《充满生气的北京的片断》(1955)、《今日中国》(1957);散文《京戏》(1953)、《外蒙古之行》(1957)、《洪湖精神》(1966),论著《中国:古代瓷窑和现代陶瓷》(与加纳西合著)等。有人问他图啥,他说:“外面总有人不了解中国,我得把真实的中国讲给他们听,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人民有多了不起。”

图片

路易.艾黎与教员在一起

晚年与遗产:把骨灰撒在“第二故乡”

到了晚年,艾黎腿脚不如以前灵便,但还是常跟年轻人聊天,讲过去的故事,也听他们讲新时代的中国。198712月,90岁的艾黎在北京走完了一生。临终前,他跟身边的人说:我这辈子,最对的选择就是来了中国。死后别给我立碑,把我的骨灰撒在山丹,我想陪着那里的土地,陪着我教过的学生。 根据他的遗嘱,骨灰一半撒在山丹培黎学校原先的农场四坝滩,一半安放在山丹的墓地艾黎与何柯陵园。邓小平为艾黎的墓碑题写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图片

晚年的路易.艾黎

艾黎终身未婚,但收养过许多中国孩子。他未留下任何遗产,他将自己收藏的文物全部捐给了山丹县。艾黎在遗嘱中表示:“希望将我的藏书放在一起,存于某个图书馆,以便得到使用”。1992122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将路易·艾黎的藏书转赠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路易·艾黎纪念室。 

如今,在山丹培黎学校里,有艾黎的雕像;在北京、上海等地,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纪念馆;每年都有年轻人来听他的故事,学着他的样子,为中外友好搭起桥梁。

就像艾黎常说的:“我来自新西兰,但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这份跨越国界的深情,没随着时间淡去,反而成了一份提醒:无论来自哪里,只要心里装着真诚与善意,就能把不同的国家,变成“一家人”的家园。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