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德成动态

甘德安:《血缘·制度·文化—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前言(节选) 原创 甘德安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20-10-25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从专著的名称《血缘·制度·文化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可以看出本专著研究与阐述的内容、创新与特征。本专著立足家族企业传承与转型关系研究这个主题,但更深入研究这个主题背后的制度与文化问题。本专著的结构布局与血缘、制度与文化这三组关键词息息相关。
第一组关键词:传承与转型
传承与产业转型是这本专著研究的出发点。探究传承过程中的转型,转型过程中的传承。传承更多是家族内部股权的设计、家族成员传与承的规划与安排,不少专家都做了深入研究,故本专著不只研究传承,更研究家族企业怎样通过转型来成功传承。从这个视角研究的原因主要是,时代变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传承特征,只在原产业中传承,是没有希望的传承,是富不过三代的传承;二是创一代与新生代的时代背景差距很大、教育背景差距巨大,不在转型中传承是难以传承的;三是一般企业家职业生涯大约在25年左右,而中国这40年的社会变迁与经济变化恍如西方工业国家的200年的历程,而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传承中转型的成功案例,比如,丰田、杜邦、西门子等;中国家族企业在这个巨大变迁的时代,更需要转型中传承。所以,我们这本专著是探究家族企业传承中转型、转型中传承的书。
第二组关键词:制度设计
家族企业传承与转型的种种生态不过是国家法人制度、私有产权制度、技术创新背后的专利(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及家族财富传承后面的遗产税制度设计的产物。不研究制度设计,就不是研究家族企业。没有血缘就没有家族,但没有法人制度就没有企业,没有血缘家族与法人制度就没有家族企业。法人制度、产权制度与专利制度是决定家族企业诞生、传承与转型的三个根本制度;研究法人制度,特别是研究《企业法》的百年演变历程,就是研究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与转型的百年历程。不仅是血缘决定家族企业的产生与传承,更是制度决定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不同的特征与路径选择,是中国制度的设计决定了家族企业是否可以诞生、生存、传承与转型。是中国法人制度、产权制度、专利制度的设计决定了东西方家族企业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只有把这些与企业相关的制度设计探究清楚了,才能把家族企业的传承与转型分析透彻。
谈家族企业不谈血缘就不是谈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特征就是家族+企业,体现为家族在企业中控制的股权,在企业传承中控制的股权;家族成员在企业中任职、控制家族企业;家族第二代、第三代在家族企业中控制与管理。血缘问题既有血亲也有姻亲,这主要是家族内部权利分配的问题,是家族企业的核心问题,特别是传承二代、三代下去,家族成员更多、分布更散、价值观更多元的时候,怎样承认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前提下,维护家族利益、家族责任是个问题,于是有了家族委员会、家族宪法等举措。
家族传承不仅是血缘问题,也是企业制度问题,首先是企业制度是否安排允许你生的问题,即是否允许你存在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但不允许民间办企业历史也悠久。但西方工业革命影响至深、至远,也至广,几千年封建集权制度的中国,在三次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次一次的被动的把国门打开,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一次一次的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比如洋务运动,中国面临三千年未变之局,开始从兵战到商战的思考与探索。中国企业是从官办企业开始的,只是因为官办企业必然的腐败与低效,官办企业走不通了,政府才允许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市场,但也是开一个小口:官督商办。官督商办依然不行,特别是甲午战争惨败后,国家才允许民间办企业,于是才有现在意义的民间企业,当时主要是家族企业。
十年浩劫的文革结束后,国家痛定思痛,才有邓小平先生领导的改革开放,才有允许发展民间企业,才有三十多年的民营家族企业的发展。不仅血缘,制度也是一个家族企业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的产业转型,也是制度的安排。这个制度不仅是是否让你生的制度,也包括是否让你大的制度。也就是说,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的产业转型,貌似家族企业家在选择,实际上是制度在安排。比如,中国企业产业进入制度的安排,国有企业可以进入80多个行业,外资企业可以进入60多个行业,而家族企业只能进入40多个行业,你的产业转型是无奈的产业转型。不能在高利润的产业中发展,只能在低端产业去血拼。
为什么西方家族企业百年传承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家族企业有其名、无其实。欧美家族企业通过百年传承,比如IBM、杜邦、西门子等,公司还是家族的名字,但家族股权在公司的比率逐步下降,下降到10%5%,以致为零。家族成员在家族企业创办时是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到只能任董事长,不任总经理,到现在,董事长、总经理都是职业经理人,最后是家族成员全部离开,比如,IBMGUCCI等。这背后的原因,一是家族企业成长后的做大、做强,必须要聘请职业经理人;二是国家的遗产税制度。
此外,也涉及到家族成员内部难以统一,家族中成员虽多,但人才实少的情况,家族办公室,即家族财富信托就是新的举措。这就是财富遗产税导致的家族财富信托的新业态。
第三组关键词:旧传统与新文化
      家族企业传承的不仅是家族财富的传承,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如果说美国是自由的文化,法国是浪漫的文化,英国是绅士的文化,那么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家文化。但中国传统家文化的丧失对家族企业传承的隐性传承会产生多大影响也是值得研究的。
工业革命是在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手工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城市小手工业作坊向现代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最为可行的方式就是从家庭自然经济向家族企业转型。现在,依然还有几百年的家族企业,他们这些几百年传承的家族企业更多的还有很深的家庭经济的痕迹,或许他们的企业性质从自然家庭经济转型到法人企业形式,但他们本质还是家庭经济的形式,但绝大多数家庭经济转型到家族企业的形式。
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体制内的人几乎都不会创办家族企业,反而是那些体制外的人创办家族企业;是那些在体制内不安分的人逃出体制创办家族企业;还有是集体企业难以为继,最好卖给某个能人办,最后转型成家族企业;或者是国有企业发展不下去了卖给能人,最后转型成家族企业。
创业之初,创业者为了家庭的生存,为了家族的使命,创办家族企业,具有家族的情怀无疑是对的,现在依然是对的。但是,我们要探究家族企业家是否只有家族的情怀,否只有光宗耀祖的情怀;是否还要社会责任感,是否还需要有超越家族情怀的家国情怀、社会情怀。中国家族企业诞生之初的第一代企业家如张謇、荣氏家族都是实业报国的典范;第二代企业家中的卢作孚也是企业家中具有家国情怀的典范。看看,改革开放后成长的民间企业家的在商言商、个人情怀相比,我们家族企业传承是否存在问题。
从传统家族企业,向现代家族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在家族企业上市的过程中,家族企业的股份在不断分散,不断分散,这是趋势,也是必然,即是从独享、分享到共享的过程。这个共享首先是全体股东共享企业的权利与利益;其次,是家族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要共享企业发展的权利与利益,我们需要从独占到共享的新文化。
所以,家国情怀首先还是一个经济利益的思考。从家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大、做强,必然要聘请职业经理人,这是一个独占向分享转化的过程,是所有权与管理权分享的过程;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在化竞争对手为战略合作伙伴的过程、在传承的过程,必然也是一个股权分散的过程;也是文化的从家族情怀到家国情怀的过程。
这个共享是家族观念转变。家族企业不仅要创造财富,还要分享财富。当然,这个共享不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共享,不是股权送人与被剥夺的共享,而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共享。学习比尔·盖茨与马克·扎克伯格那样拼命挣钱、拼命省钱、拼命捐钱的共享。

所以,家族企业传承与转型的过程也是超越家的情怀的问题。家国情怀应该包括关注贫富差距的情怀、关注弱势群体的情怀,更是学习张謇、卢作孚的国家使命的情怀。

实际上,本专著从三个层面探究问题。
第一个层面是探究人与物的关系,就是血缘、血缘家族、家族企业自身的问题,也就是家族企业自身生存与可持续生存的问题,特别通过转型探究自身家族企业的生存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研究与家族企业相关的制度问题,因为,所有的制度都是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从家族到企业实际上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升到人与人的关系。家族企业背后是《公司法》与法人治理结构问题,是法人治理后面的产权制度与财产制度问题。企业转型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背后是专利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这是一个家族企业传承的生命线,我们为什么富不过三代,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缺乏原创的技术创新。最后,是财产继承制度与遗产税制度的设计,中日同属东方,都受儒家文化熏陶,但中日家族企业传承走向如此不同就是继承制度设计的不同。
第三个层面研究的是身与心的关系。成功的家族企业家最后怎样处理好财富传承与社会责任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个人情怀与家国情怀的问题,是怎样看人生、看财富的问题。每位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也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怎样处理自己通过一辈子努力积累的财富,实际上是自己的身与心的博弈,我们必须探究这个问题。
实际上,我把家族企业传承与转型看成企业家从家族之人到单位之人再到文化之人的不断提升的过程,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