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25-09-03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一九三八年的深秋,广西宜山的一间简陋民房里,五十六岁的蒋百里咳着血,还在修改《国防论》的手稿。窗外炮声隐隐,那是日军进逼的脚步声。他挣扎着写下最后一行字:"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图1 1911年蒋百里在德国哈尔伯斯达特军营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蒋百里。说起蒋百里,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他的女儿是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1943年获得瑞士鲁辰万国音乐年会女高音比赛冠军,也是获得这一奖项的东亚第一人,她就是蒋英,如果对蒋英还不熟悉,那她的丈夫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著名科学家,我国两弹元勋钱学森。
图2与夫人女儿在德国参观柏林动物园时合影,并在照片上题词“垂老雄心犹未歇,将来付与四狮儿”赠与蒋英(1936年)
再说蒋百里,这位清瘦的学者将军,早年留学日本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士官学校毕业,从日本天皇手中接过佩剑。后来他又赴德国深造,成为兴登堡元帅赏识的军事天才。所有人都以为他会成为战场上的统帅,但他却选择了更艰难的道路——用思想武装一个民族的抗战。
在《国防论》中,他勾勒出抗战的三条生命线:以上海、武汉、北平为节点的第一条战线;以长沙、宜昌、襄阳为核心的第二条战线;最后退守四川、云南、贵州的第三条战线。这就是著名的"三阳线"战略(洛阳、襄阳、衡阳)。其核心战略思想被国民政府高度重视并采纳,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整体防御部署的重要指导依据。
"我们要让日军的拳头打在棉花上。"他对前来请教的军官们说,"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我们退一步,就拖一天;拖一天,就消耗他们一分。这就是'拖'字的精髓。"
图3 蒋百里《国防论》
一九三七年抗战全面爆发,政府依据"三阳线"战略推进防御,抗战进程果然按照他的预想展开。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依托第一条战线顽强抵抗,虽最终失利,却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为后续战略部署争取了关键时间。武汉会战期间,第二条战线(以长沙、宜昌、襄阳为核心)成为防御主力,官兵们遵循"拖"字诀与日军周旋,战后战线果然稳定在襄阳一带,抗战正式转入相持阶段——这正是蒋百里战略中"以空间换时间"的关键成果,也标志着日军速胜计划彻底破产。他最常说:"中国不是要打胜仗,而是要活下去,活到敌人先倒下。"
可惜他自己没能看到胜利。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四日,蒋百里病逝于宜山,临终前听到武汉失守的消息,他还叮嘱学生:"记住,最终胜利必属于我们。"此时,政府采纳的战略已初见成效,尽管武汉陷落,但日军兵力被大量消耗,再无力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抗战的相持格局已然形成,为后续"苦撑待变"奠定了基础。
图4 没有打过一天仗的军事奇才蒋百里
一九四六年九月,抗战胜利已一年。他的灵柩终于得以迁回浙江杭州。老友竺可桢扶柩痛哭:"百里兄,你看见了吗?政府用了你规划的战略,我们真的用空间换来了时间,等到了国际局势转变。你画的三条战线,全都应验了!你说要退守西南(第三条战线),我们退了;你说要苦撑待变,我们撑了;你说最后胜利是我们的,今天果然胜利了!"
送葬的队伍走过西湖边,许多百姓自发加入。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位将军的具体战绩,但都知道是他最早告诉我们:中国是有办法的。而政府对其战略的采纳,更让这份"有办法"落到了抗战实处,化作了支撑民族坚持下去的力量。
如今在西子湖畔,蒋百里先生长眠在苍松翠柏之间。墓碑上只简单刻着"军事学家蒋百里之墓"。但每个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从未亲自带兵打仗的将军,其战略思想被政府采纳后,深度嵌入抗战进程,从淞沪到武汉,从相持到反攻,一步步为四万万人指明了生存之路、胜利之路。
他去世时,武汉虽陷落但抗战已转入相持阶段;他下葬时,中国人民已经赢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历史,最终没有辜负这位智者的远见,也印证了其战略与国家抗战行动结合的巨大价值。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