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沈冬丨新西兰印象记(一)自由、平等与尊严 :一位福建农民在新西兰生活十六年的深切感受 原创 沈东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25-09-03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在一次前往奥克兰的游船上,我遇到一位福建籍的农民夫妇,于是与他交流了起来。他儿子在新西兰留学,之后留在新西兰工作,十六年前儿子把老两口接到新西兰养老,我问他,你在新西兰生活那么多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他说,六个字:自由、平等、尊严。接着有这种感受。如自由,只要不违法,干什么都可以。早年因为自己生活黑五类,一言一行都受到限制,这一点体会最深;二是平等,这里没有当官不当官的,人人都平等,如他的退休金与国家总理生活一样的;三是尊严。就是过着像人一样的生活。我开玩笑地说,你说话很有水平,像一个老干部。他很自信的说,我就是一个农民,那些干部不一定有我这样幸福哦。

这个普通的农民何以有这样的感受呢,我陷入了沉思。

图片

马尔堡峡湾(图片来源于知乎,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自由维度:制度框架下的个体自主性保障

在全球“人类自由指数”评估中,新西兰长期位居前列,其自由保障体系体现为法治基础上的多元权利实现。从经济活动来看,市场准入与经营管理的制度成本较低,个体创业流程简化,如“企业注册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无需过度依赖行政干预”,反映出对市场主体自主性的信任。

在迁徙权利方面,新西兰的永居政策呈现“弹性约束”特征,即不强制要求持有者通过“居住年限”维系身份,允许其根据家庭与社会需求自由出入境。这种制度设计打破了部分国家“移民监”对个体流动性的限制,使移民能够在跨国空间中保持家庭与社会关系的连续性,正如受访者所言:“自由不仅是留居的权利,也包括合理离开的权利。”

需注意的是,这种自由并非无边界的放任,而是以不侵害他人权利为前提,法律对言论、行为的约束构成自由的边界,形成“权利与责任对等”的治理逻辑。

图片

雷因格海角和特雷连加瓦鲁瓦灯塔(图片来源于知乎,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平等理念:历史积淀与制度实践的双向塑造

新西兰的平等价值观既有历史前瞻性,也体现于当代制度设计中。早在1893年,新西兰便成为全球首个赋予女性投票权的国家,这一历史突破为性别平等奠定了文化基础。在当代劳动市场中,性别薪资差距持续缩小(据统计约为11.8%),低于多数发达国家,受访者家庭中“女性从业者无需因性别身份妥协职业发展”的现象,正是这一特征的微观体现。 

在社会保障领域,平等原则表现为“基础普惠”的制度设计。其养老金体系以“居住年限+年龄”为核心条件,不与个人资产、职业身份挂钩,一对退休夫妇每周可获得约633纽币的基础养老金,确保不同阶层老年人能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这种“去差异化”的福利供给,弱化了社会分层对基本生存权的影响, 年龄不再成为个体生活选择的限制性标签,折射出“平等对待不同生命阶段”的社会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平等并非“结果均等”,而是“机会与基础权利的平等”,允许个体通过努力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保障底线、鼓励向上”的治理导向。

图片

汤加里罗山上的翡翠湖(图片来源于知乎,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尊严导向:社会契约与个体价值的双重确认

新西兰通过制度设计将“人的尊严”纳入社会契约范畴,2018年优先党提出的《价值观法案》明确将“认同性别平等、尊重宗教多元”作为移民融入的基本前提,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尊严作为社会共同体准入底线”的原则,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个体可保留文化多样性,但必须尊重“人是目的而非工具”的基本价值。 

在民生保障中,尊严体现为对个体基本需求的制度化兜底:全民医疗体系覆盖基础诊疗,13岁以下未成年人享受免费医疗服务;劳动保护制度强调“工作与生活平衡”,雇主对员工家庭时间的尊重(如“因加班向员工致歉”的职场文化),实质是对个体非劳动身份价值的认可;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则使老年人能够减少对家庭的经济依赖,维持独立生活的自主性。这些细节共同构成“尊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医疗、劳动、养老等具体需求的满足中”的治理实践。

图片

新西兰帆船之都奥克兰(图片来源于知乎,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四、小国治理的启示:社会进步的核心在于“人的发展”

新西兰以500万人口实现“社会进步指数全球领先”,其治理经验的核心在于: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核心指标,而非单纯追求经济规模扩张。具体表现为:

1.生存安全网的构建:通过全民福利体系降低个体在疾病、衰老等风险面前的脆弱性,减少“生存焦虑”对人的束缚;

2.身份壁垒的消解:在移民政策、性别平等、阶层流动等领域弱化结构性歧视,使个体价值不被身份标签定义;

3.持续投入民生领域:在经济波动(如金融危机)中保持对医疗、教育的投入,避免社会发展出现“民生让步于增长”的失衡。 

总之,普通民众对“发达”的认知并非聚焦于物质财富的绝对丰裕,而是“生活有基本保障,发展有合理空间,个体价值能被尊重”——这种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或许是新西兰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

当然,新西兰的治理模式亦非完美,其高福利依赖的高税收政策、部分地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等,仍是需要持续应对的挑战。但从全球比较视角看,其在自由、平等与尊严保障方面的制度实践,为理解“社会进步的多元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