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赵宪尧丨口述史:我在华中科技大学讲建设史大课 原创 赵宪尧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25-04-14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直到1999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武汉医学院,华中理工大学酝酿合校的初期,我虽然不服,但不得不接受党内通报批评的处分,看着我亲手创建的武汉城建学院海南规划设计研究分院垮台人去楼空我落得一个孤家寡人灰溜溜在党委副书记袁汉桥的理解关照和支持下回到了道交系回归为一名普通的副教授重新开始登上讲台给大学生上课。          

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合校成功,我自己则随着交通工程专业被并入了依托华中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新成立的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交通工程系教书。

李岚清副总理倡导的大学合拼利弊一时难以评说。但武汉城建学院合拼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让我自己亲生感受到了一所赫赫有名的重点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大师云聚大气高杨的学术氛围。原来武汉城建学院道交系交通工程教研室合校并入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后,我任书记时的办公室主任胡光明进入交通学院领导班子任副院长,我的学生邹志云担任交通系系主任。想不到的是交通学院领导起用我担任交通系党支部书记,也任新成立的交通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合校后第一次职称评聘,交通学院党总支靳书记和赵耀院长力荐我晋升教授职称。非常荣幸的是在学校学术委员会得到了一致同意。这对我这位被冷落六七年的副教授中层干部喜出望外也感激不尽。

以全国重点大学教授的身份频繁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专家评审以及规划设计,作为我国交通工程交通规划学科创建人之一的学术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很快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广泛的认可。特别在结识我国大学素质教育奠基人杨叔子院士多次交谈使我对我国大学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在杨叔子教授的影响鼓励下响应他倡导的打破文理界限为全校开设公选大课的创新教学思想,开出了《现代大城市和现代化交通》全校公选大课。连续数年在新建的东九教学大楼为新闻,社会等全校文科专业大学生讲授我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现代交通科学技术领域的学术思想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经验教训。国内首创的这门《现代大城市和现代化交通》不但在文科大学生中很受欢迎,期期爆满,而且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也产生了呼应和影响。建筑规划学院黄亚平院长力荐我也为城市规划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讲必选课《现代大城市与现代化交通》。几年后,在这门共选大课中我所论述的一些学术观点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些论断和观点大都在我的专著《可持续发展城市(镇)化道路(进程)》和《大城诤言》中体现了出来。也因此,《可持续发展城市(镇)化道路》和《大城诤言》这两本书多年畅销广受读者欢迎。

在华中科技大学教学科研规划设计及社会服务一直延聘返聘到2011年七十高龄才走下大学讲台。退休以后,由于身体尚好,学术地位社会影响还在,我们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五位退休老教授不忘社会责任经常聚会关心国家城市建设大事力所能及的参与一些科学研究与社会活动,经常向武汉市政府,向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领导人建言献策书写建议和报告或当面陈述建言,也还都得到了鼓励和回应。八十岁以后多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及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方面发表意见,去各地大学作学术讲座,有很好的社会影响。2024年,我已年届八十三岁,学校安排我再次登上大学讲台,为本科新生以《新中国城市建设及其高等教育口述史——讲好华科大精神的故事》为主题参加学校大思政课教学,深感荣幸,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国内城市建设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此讲稿为基础,我也正在准备出版专著《新中国城市建设及其高等教育口述史》。我将学校关于这次大思政课的报道引述在下面

赵宪尧老师主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实践教学暨2024年华中科技大学大思政课第七讲(通讯员:刘宛婷)

123日上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实践教学暨2024年华中科技大学大思政课第七讲在校史馆举行。华中科技大学土木水利工程学院退休教授,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风景园林系、道路交通系负责人,道路交通研究所所长,海南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赵宪尧以《新中国城市建设及其高等教育口述史——讲好华科大精神的故事》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述。

讲座伊始,年届八旬的赵宪尧教授满怀深情地表达了自己重返华科大授课的感慨。他提到,能够在退休二十余年后再次登上华科大的讲台,与师生们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和人生经历,令他倍感自豪与激动。

在讲座中,赵宪尧教授以其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系统地梳理了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历史脉络。他强调,我国的城市建设史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密切相关,大致可分为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四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的城市建设都经历了不同的挑战与机遇,也涌现出了许多重大事件、典型工程和杰出人物。赵宪尧教授以历史为轴线,生动地讲述了新中国城市建设在各时期的辉煌成就和经验教训。他提到,无论是革命时期的艰苦创业,还是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再到改革时期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时期的创新驱动,城市建设始终在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赵宪尧教授还深情地讲述了华科大精神的内涵和传承。他指出,华中科技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在城市建设领域,华科大人凭借出色的专业素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讲座最后,赵宪尧教授以立、志、真、爱、学、习六字箴言寄语在座同学,希望同学们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这次讲课以后,基于退休以后,自己力所能及发挥余热取得的一点成绩,华中科技大学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决定授予我老有所为贡献奖并组织材料上报教育部推荐我为读懂中国有影响力代表性人物。我也将这份推荐文字收录在这里:

不忘初心奉献终身的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教授赵宪尧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山东省济南市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设计道路桥梁。十年后他调到从北京搬到胜利油田的石油学院,参与这所我国唯一的石油大学的规划设计,道路和桥梁,建筑和绿化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改革开放后,赵宪尧又调回到武汉参加我国第一所城市建设学院交通工程专业的创建,年近七十退休后仍然接受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和道路交通领域的科学研究任务,多次向武汉市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领导提交建议书。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老骥伏枥出谋划策,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和鼓励。耄耋之年年逾八十,赵宪尧教授老当益壮,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发挥余热,扎根农村,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赵宪尧教授一生不忘初心践行着自己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热爱什么,学习什么,干好什么的誓言,为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忘初心奉献终生。 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1959年赵宪尧考入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热爱,努力学习城乡规划与建设科学技术,一直受着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鼓舞,向往前面是辽阔的土地,身后是崭新的厂房昨夜还是漆黑的山谷,今夜是一片灯光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前方激情燃烧的岁月革命浪漫主义的工作和生活。 1964年,赵宪尧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他志愿要求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被派往山东济南,参与那里的防洪工程设计与施工。他一边设计绘图一边和工人们一起劳动,绑钢筋、搬石头、合水泥,参加道路和桥梁工程建设全过程。很快成为了一名技术过硬思想过硬的道路桥梁设计工程师。领导和工人同志们心疼这群知识分子,担心这些年轻大学生参加劳动过于劳累,不让他们干太重的活儿。赵宪尧却干得兴致勃勃,他说我没有觉得苦,我年轻力壮,跟工人师傅们一起弯钢筋搅拌混凝土,向他们学习,我更加进步得快,技术也更加扎实。刚参加工作一年多,赵宪尧就学习掌握了当时先进的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的设计和施工,在济南市设计建设了第一座预应力张拉台,设计建造了大量的技术先进节省钢材的预应力混凝土双绞桥涵。在济南市工作十年期间,从独立设计人生第一条道路——济南市文化西路和第一座桥梁——济南市杆石桥开始,千佛山桥,琵琶桥,珍珠泉桥,五零一战备桥,一条条路,一座座桥平地而起。当看到自己设计的道路、桥梁从图纸变为现实,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喜悦和骄傲油然而生,也激励着他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赵宪尧参加到中国石油大学的规划建设中去,那时,石油学院从北京迁到山东东营胜利油田不久,校址坐落在一片荒凉的盐碱滩上,还有千亩盐碱地和一座灌溉水库。建筑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干打垒土房,没有一棵大树,没有图书馆没有大礼堂没有运动场也没有实验楼,百废待兴。赵宪尧担当起编制校园规划,设计建造大学建筑,道路桥梁,植树绿化的任务。十年来,赵宪尧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将自己熟悉喜爱的桥梁元素融入到房屋建筑设计中,独立计算设计了山东省第一座双曲拱大跨度建筑物大礼堂。兼有大饭厅,体育馆,大礼堂功能的大跨度建筑内没有一根柱子,在当时属于结构技术极其先进的设计。这座中国石油大学(东营)校区的单元双曲薄壳屋盖大礼堂如今已被东营市政府列为优秀历史文化建筑,永久保护下来。几年下来,他主持参与设计了数十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物,包括教职工住宅楼、学生宿舍楼、中学教学楼,实验楼,他采取换土灌水压碱卵石防渗技术栽植的第一批绿化树木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他将自己青春的汗水播撒在这一片荒凉的盐碱滩土地上,现在的石油大学校区已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绿树成荫郁郁葱葱,荟萃公园湖水荡漾,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大学伫立在东营市中心城区。



谱写专业新篇章,擘画交通展蓝图

1982年国家重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赵宪尧受邀回武汉参与母线建设,为适应国家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国家决定在几所大学创办科技先进的交通工程专业。全国首批交通工程专业创始人李泽民教授对赵宪尧说:交通工程是一门新学科,你来武汉城建学院负责交通工程专业创建吧!工作整整二十年,一直根据国家的建设需要,设计道路,桥梁,建筑,绿化。他熟悉热爱自己从事了几十年的专业,尤其喜爱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桥梁和建筑设计。但他服从国家的需要,毫不犹豫的接受了创建崭新的交通工程学科的任务,全身心的投入到新专业的创建工作中,从担任交通工程教研室主任到道路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赵宪尧还是说:国家把我培养起来,我现在具备了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热爱什么,就干好什么。谈到创建交通工程新专业遇到的最大困难,赵教授说,困难就是一切得白手起家,教学一没有教科书,二没有教学计划,三没有研究设备,四缺乏教师,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不仅要学,要向老一辈专家教授学,也要向欧美日本外国专家教授学。要学的快,懂得深,也要结合中国特点和实际,才能把最先进的理论教给学生。赵教授一边学习最前沿的科学理论知识,一边编写讲稿、教材。那个时候学院没有计算机,手算是一个相当复杂且艰难的过程,有困难也得迎头上,去克服困难,赵教授拿着一枝笔和一个计算器自己先学习研究,再在黑板上一笔一划推导交通预测公式规划模型,教会本科生,研究生。也还带领年轻教师和大学生们奔赴海南,跑遍湖北主持参加各地的交通规划设计和科学研究项目。在我国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实践中,赵宪尧教授带领学院的学术团队一直走在国内和世界的最前沿,推动着我国交通专业蓬勃发展。历年来,赵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完成了数十项科学研究与规划设计项目,发表数十篇科技论文,主持参与编写四部国家和地方技术规范,出版《可持续发展城市(镇)道路》,《快速连续道路规划设计管理技术》,《新时期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大城安全》,《大城诤言》等八部专著。多次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优秀规划设计奖,优秀论文奖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退休不褪色,热心献余热为祖国奉献,为学子奉献是他一辈子坚守的信念。



赵教授退休后响应国家号召发挥余热关心下一代成长。他毅然决然返回家乡,参加乡村振兴工作,帮助编制《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支援乡村学校教育,他被多个农村聘为乡村总规划师,荣誉村民,学校名誉校长。年过八旬的他坚守教学第一线,为孩子们讲授《道德与法治》课。 作为国家级规划、设计专家,赵教授倾心擘画捐款捐书捐文物创建河南省泌阳县赵庄村三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开办九思文化讲坛弘扬先进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在他的感召和带动下,华科教授、各地校友、朋友纷纷响应,一批批书籍、古物、珍藏品被送到赵庄学校,三馆也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下初具规模,也会越办越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赵教授说:我们退休的教授们能为我国乡村振兴做点什么工作呢?发挥余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是没有问题的。赵教授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与祖国的发展同心同向、同频共振,以实际行动践行一位科学技术和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也为农村学校的孩子们点亮一盏盏明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的一生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孔老夫子没有说到八十以后怎么办。我想,我得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回归故里田园助力乡村振兴,为村童讲讲课也许不错。现在我常回故乡河南省泌阳县泰山庙镇赵庄村,也创办了一所泌阳县玉德堂书院弘扬先进文化,提倡素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也给小学生讲一门《道德与法治》课。乐此不疲。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