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解决问题三连问: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解决?怎么解决?丨智库双螺旋法中的问题解析方法研究 杨国梁 潘教峰*

发布日期:2022-07-18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本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年第6期“专题:智库双螺旋法应用及实证研究”,改编自《智库双螺旋法中的问题解析方法研究》


杨国梁 潘教峰*

1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智库双螺旋法始于研究问题,终于解决方案,由外循环、内循环、“十大关键问题”和方法工具层 4 个部分构成,是对智库研究范式的探索。其中,智库问题解析方法研究是智库双螺旋法“十大关键问题”中的首个问题,是开启智库问题研究的第一步。本研究在智库双螺旋法的基础上,对智库问题的解析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认知论和战略思维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需要明确 3 个问题,即“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其中,“这个问题是什么?”是首要问题。


本文认为问题可以直观地理解为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缩短这个差距的过程。智库双螺旋法中智库问题解析的总体思路为:从“解析—融合—还原”的过程对智库问题进行解析,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结合各类知识对子问题进行融合研究,最后进行综合还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智库双螺旋法中的问题解析方法步骤



基于上述智库双螺旋法中的问题解析方法框架,智库双螺旋法解析问题可以分成 4 个步骤,即定义问题—描述问题—构建框架—形成子问题集。



定义问题


定义问题是界定问题的第一步,是问题研究的起点。定义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对主题词进行概念化处理,最终完成对主题词概念在该问题解析中的共识性定义。在定义主题词概念之前需要完成处理信息及确定主题词的任务。相应地,定义问题阶段的主要任务流程包括:处理信息—确定主题词—定义概念。



1

处理信息


处理信息的主要目标是为定义问题提供基本的信息支撑。相应需要重点完成的任务是收集相关原始资料,整理资料形成初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计量方法、文本内容分析方法等。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根据问题涉及的不同领域,分别由不同领域的学科专家主导完成各自领域的信息处理任务。



2

确定主题词


主题词就是一个问题中的核心词汇,问题围绕其展开论述;相关人员对主题词的理解一致,就相当于对该问题的认识有了基本的共识。因此,确定问题中的主题词非常必要。确定主题词阶段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等以专家判断为主的方法。应用头脑风暴方法的关键在于完整记录智库专家意见,将记录转化为便于统计和处理的形式,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3

定义概念


完成问题中的主题词概念的定义,就基本完成了定义问题的核心任务。概念化处理是保证理解一致的重要处理方法。对问题主题词的理解达成共识形成概念(concept)的过程即为主题词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相对于观念(conception)来说,概念具有明确性和共识性的特征。定义概念除了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之外,还要从不同维度、不同方面确定概念的边界,将研究问题框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定义问题阶段信息处理任务的主要方法包括文献计量方法、文本内容分析方法等,主导专家为学科专家;确定主题词任务的主要方法是头脑风暴方法等,主导专家为智库专家;定义概念任务的主要方法为德尔菲方法等,主导专家为智库专家。



描述问题


描述问题是从战略思维的角度出发,回答关于“问题”的问题。根据本文认同的问题的概念,即问题为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准确界定问题需要关注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以及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以对问题提供全景化的描述。因此,描述问题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描述理想状态、描述现实状态、描述差距(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1

描述理想状态


按照战略思维的指导,回答“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比问题本身更加重要。这决定了在后续的研究中,是否能够坚持目标导向。并且,了解研究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所要达成的核心目标,有助于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纠正偏差,保证研究始终围绕核心目标进行。因此,描述问题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描述理想状态,即通过回答“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的问题来呈现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图景。描述理想状态需要挖掘出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运用专家判断的结果。可以选用的方法包括专家访谈方法和研讨会方法等。通过一对一访谈或者组织群体研讨会,收集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最大程度利用智库专家和政策专家判断的结果。



2

描述现实状态


完成描述现实状态的任务,主要通过进行背景分析实现。在进行背景分析时,有一些最初针对企业决策问题设计的工具和方法可供借鉴。SWOT 分析就是适用于问题背景分析的重要方法,可以协助描述问题研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应用 SWOT 分析问题所处的内部环境方面的优势主要是指现有的研究基础、可调用的资源;劣势主要是指内部有哪些限制条件。问题所处的外部环境方面的机会主要包括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成果,哪些创新空白点;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指外部有哪些限制条件。背景分析还可以选用技术路线图方法—技术路线图是一种结构化的管理和规划方法,有助于清晰呈现问题的背景和现状,进行现实状态描述。



3

描述差距


完成描述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差距的任务,一般可以通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来完成任务目标。可以综合运用 SMART 原则分析方法和情景分析方法等。在 SMART 原则的指导下,描述一个问题主要包含 6 个方面的内容:背景、成功标准、边界、限制条件、责任人及相关人员、资源。除去已经用 SWOT 分析过的背景等内容,应用 SMART 原则描述该问题的其他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现状概述、衡量标准、问题边界、责任人及相关人员。此外,情景分析方法适用于在问题明确的情况下,列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描述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时可供选用的方法。



描述问题阶段描述理想状态任务的主要方法包括专家访谈方法、研讨会方法等,主导专家为智库专家、政策专家;描述现实状态任务的主要方法是 SWOT 分析、技术路线图方法等,主导专家为政策专家、学科专家;描述差距任务的主要方法为 SMART 原则、情景分析方法等,主导为学科专家。


构建框架


构建框架是解析问题中的关键步骤,定义问题和描述问题主要聚焦本阶段任务,确认并阐明问题。而构建框架以定义问题和描述问题的结果为基础,同时作为形成子问题集的指导,是解析问题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步骤。构建框架就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总问题进行分解。构建框架阶段的主要任务流程包括:厘清逻辑关系—构建主框架—构建层级框架。


1

厘清逻辑关系


厘清逻辑关系是构建框架阶段的基础任务。系统论的思想在厘清逻辑关系的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区别于更适用于解决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硬系统方法论,有学者提出了更适用于人类活动系统中的管理与社会问题的软系统方法论。在软系统方法论中,建立系统活动的根定义阶段主要涉及 6 个要素,用来保证根定义逻辑上的完整性、严谨性。研究者将其概括为 CATWOE 方法。借鉴 CATWOE 方法建立关于复杂智库问题的根定义,然后依据根定义建立概念模型。



2

构建主框架


主框架即总问题下的第一层框架,是解析总问题的逻辑主线。完成构建主框架任务需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全面性原则、逻辑性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指在构建框架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定义问题和描述问题的分析结论为基础,不能偏离问题的主旨。



2.全面性原则,与目标导向性原则是相对的,指构建框架既不能偏离问题的中心,同时也不能遗漏问题的关键要素。



3.逻辑性原则,指构建框架要以一定的逻辑关系为依据,列举与总问题相关的要素。厘清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使问题解析更加清晰,这对子问题的形成,以及后续的具体任务分配,至关重要。在构建主框架任务阶段,需要在借助软系统方法论厘清与问题相关的逻辑关系基础上,采用专家判断的方法,吸取专家意见,加以汇总,形成主框架;具体可选用研讨会方法、头脑风暴方法或者德尔菲方法。构建主框架任务的主导专家为智库专家,辅之以学科专家的专业判断。



3

构建层级框架


层级框架是介于主框架和具体子问题之间的框架,主框架下的问题如果还能再细分,则这一层级的问题就构成了层级框架。完成构建层级框架的任务也须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全面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同样需要以专家判断为主的方法,应用研讨会方法、头脑风暴方法、德尔菲方法中的一种或者方法组合收集智库专家和学科专家的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