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谢科范:断舍离的经济学 原创 谢科范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21-06-26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日本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书,创造了“断舍离”这个热词,也推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乃至生活哲学。

断,是指尽量不增加接受新的物品;舍,是指舍去、扔弃不必要的物品;离,是脱离对物品的依赖与执着。
     按照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当欲望一定时,效用可以代表幸福。经济学中有两类效用,一是收入效用,即金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二是消费效用,即消费物品带来的效用。有些人热衷于买买买,是因为其消费效用大于其收入效用。同时,还可能存在过程效用,即通过购买行为把金钱转化为物品,这一购物过程本身就产生效用,这可以解释有些人沉湎于网购一些从来不会使用甚至从不曾启封的物品这一现象。
图片
      许多人舍不得扔弃一些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其原因有三:一是权力价值,即,这些物品虽然没有使用价值,但物主对该物品的所有权会有价值感知,即所谓敝帚自珍。二是纪念价值,即这些物品与某些人或事有关联,具有纪念意义,从而对物主而言具有特殊价值,家里成堆的相册、几十年前参加表演活动穿过的旧衣服、朋友送过的早已过期的茶叶等舍不得扔,就属于这一情形。三是不确定性价值预期,即预防将来不确定性下对物品的可能需求,所以很多人舍不得扔掉家里成堆的名片、通讯录等,以防未来可能会与其中的某个人发生联系。有的人家里有多套茶具,又没有品茶的习惯,但总设想将来拥有一套别墅,专设茶室一间,而实际上这是难以实现的。
断舍离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其中最难的是舍。按照卡因曼第二定律,人们失去一定利益造成的痛苦要远远大于得到同等利益带来的快乐,这种失和得的效用不对称现象又被称为损失厌恶。舍弃物品的损失的主观放大给“舍”带来制约。
图片
       断舍离在实施中会有风险。这类风险就是所谓的墨菲效应。墨菲效应中有一个著名的案例:旧报纸定律。旧报纸舍不得丢弃,但也从来没有用到过;于是某天断然把旧报纸丢掉,一丢掉就发现这堆旧报纸有用了,比如要查一下这张报纸曾经刊登过的偏方什么的。我有每月清理一次笔记本电脑桌面的习惯,有好几次出现过一删除桌面上的某个废文件,立即就发现该文件原来还有重要用途,而且可惜的是删除时都加了“Shift”键。我有一个删除邮箱邮件的法则:当收件箱信件达到1000件时整理收件箱,删除至剩下100封邮件,如此周而复始;结果,那些我认为以后毫无用处的被删除的邮件,你一删除它就马上显得有用了。我保存了一些大学时期的作业、笔记、随笔等,一直保存了30年。后来一咬牙扔掉了,结果过些天同学们搞周年活动,征集当年的史料痕迹做纪念册!
尽管如此,我最近还是做了一些断舍离的实践:(1)清理书架,特别是把在日本做博士后时省吃俭用花钱买回的日文专业书籍扔掉了,因为自回国后这些书就从来没有翻过;我的书架空间太有限。(2)除了省部级和市级奖励以外,处理掉了各种各样的低层次奖励证书、聘任证书等。(3)退出了一些吵吵嚷嚷的微信群;关闭了一些网上账号,省得去记这些无实际价值的网站登录密码;删去了浏览器收藏夹中的大部分收藏地址。(4)保留了少量的期刊的审稿人身份,对之外的刊物的审稿通知一律拒绝。(5)明确不再续任亚洲风险管理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管理分会、中国能源智库、各地级市和武汉各区咨询委员、各级税务环保监察等理事、成员兼职。(6)整理钱包,将身份证、校园卡、公务卡以外的其他卡清出。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