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几点感想 原创 潘凯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20-02-28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突如其来的疫病来袭,让我在家封闭了十八天,今年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刚开始,还感觉这似乎是我盼望多年的“清净”春节,因为每年春节期间要走亲访友吃喝送礼,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让我感到非常疲惫。然而,这十八天我的心情起伏跌宕:有时会为某个“小故事”和某些人的逝世潸然泪下,有时会因一些“消息”愤愤不平,有时也会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尽管我只是个小人物。此时此刻,我感觉搞人文社会科学的远不如在疫情一线战斗的人们对社会有用。这几天唯一的好消息是,湖北省外的新增确诊以及新增疑似的人数连续多日下降,这将有利于湖北之外的各地方返程复工复产。

 

疫情之下,经济恢复起始,一些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收入下降、物价上涨,这意味着什么?中小企业主压力重重:工资照发、房租照交、利息照付、交货日期迫近、担心招工难产能恢复慢导致客户流失。可以预见的是,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尤其是湖北的经济数据会比较难看,GDP下滑,CPI上扬,第三产业尤其是零售、餐饮、旅游、影视、航空及娱乐业遭受重创。企业倒闭、变相降低工资或裁员,都将降低家庭收入和消费需求,还可能加剧家庭债务(房贷压力),从而打破经济的“正循环”。
有些人说,企业负担最重,承担了员工工资,应该要求业主减免房租,让有钱的“地主”来承担一部分。事实上早在数日之前就有万达等“大地主”这样做了。这种想法和做法不具有可行性和持续性,不仅是道德绑架,更违背了经济规律,意识形态和“劫富济贫”的思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方面,这种做法只是利益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转移,全社会的总体福利并没有增加;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会破坏竞争规则和契约精神,增添经济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经济理论的演进历程和无数的事实案例表明,“市场”和“政府”缺一不可,很难分清所谓的“边界”之说。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市场”和“政府”有时机之分、场景之分。尤其是疫情、战争等特殊时期,尽管市场在长期可以调节波动,但生命不能等、人们的痛苦不能等,每一分钟的耽误都是无数鲜活生命的逝去,每一天的耽误都可能是企业的倒闭和失业的痛楚。我认为,此时人的“同情心”应当大于“私利心”。尽管各地封城阻隔了市场,物流、人流、资本流通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导致了经济福利损失,但可能挽救了更多生命。
非常时期,真正勇于担当的应该是政府。政府应该动用财政等各种手段方法,向市场让利,向国人让利,对企业进行补贴,大规模减税降费,最大限度减少失业。从疫情爆发以来,不少经济学家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恢复经济的措施。目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包括财政、税收、人社等等,有心人整理了三百多页的政策汇编。然而,政策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又是另外一回事。印度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在其著作《政策制定的艺术》中写道:真实世界里的政策制定并不是孤悬于思维实验中的逻辑推演,而是一门需要兼顾市场反应、政治决策、社会规范和国际权衡的艺术。经济学家不能只对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议并说服他们,还有必要将解释对象延伸到普通民众,使主流意见形成于理性和知识之上,从而实现择优施策。经济学家之中,很少有人真正能够做到既让研究满足个人学术乐趣、又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来直接有效地增加社会福祉。
昨日起,不少地方在疫情可控的前提下开始复工复产,人们也担心,在病毒没有完全被控制之前,这波复工复产恐再次引发疫情扩散。经济恢复是一个比较纠结、艰难的过程。目前有一些学者参考非典的控制周期,对疫情之于经济影响进行了一些分析和预测,但这些都是假设,不太有科学依据,一切的前提必须建立在疫情获得控制并结束战斗的前提下。唯有市场经济的发展支撑,才能保证战斗的持续和胜利。我期待,春暖花开之时,市场逐渐恢复,需求逐渐增加,甚至会出现报复性消费,一定程度上烫平这一疫情带来的经济波动。

为那些在疫病中死去的人们致哀!对那些战斗在一线的人员致敬!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