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19-07-01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文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①中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习近平还在两次重要会议讲话中分别提到:“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
“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书记的这些论述给了我对吕氏家训乡约及其文化功能的历史流变状况进行探索的勇气。
原先,我这个在大城市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对家训②乡约③这一类事物是缺乏兴趣和认识的。但经历了一段从见识到思考的过程,我的态度有了根本转变。本文先将我这转变过程作个交待,权作对家训乡约文化意义认识的一点宣示。后面再分三小部分汇报初探所得。
先说转变过程:
一是两次参观引起我对族规家训的注意。去年我陪友人两次去咸宁桂花镇的钱氏红色祠堂参观,看到这里除在主体部分展示着我党早期著名理论家钱亦石、共和国第一任监察部长钱英等三十多位革命先烈和前辈的照片与事迹介绍外,还在展览后部介绍了咸宁钱氏的由来及其族规家训,说明了咸宁钱氏由浙江迁来、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的后裔。展览强调正是由于钱氏的族规祖训、优良家风代代相传,才致英才辈出、忠烈满门,除前已述及的钱英、钱亦石外,还有著名的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等。这两次参观引起我对族规家训的注意。
二是一篇论文增进我对族规家训的兴趣。即读到郭君铭先生在《中国古代先贤名臣的家训家风》一文中的一段话,其文曰:“家族训诫与家风传承,是中国社会的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社会而言,家训家风是凝心聚力、价值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家族而言,家训家风是延续家运、防范衰败的有效保障;对个人而言,家训家风是安身立命、修德润身的人文底蕴。”这段话高度评价了族规家训的思想文化功能,遂增进我对族规家训的兴趣。
三是回忆文革前后农村乡俗民风的变化似觉家训乡约仍有现实作用。青少年时期父母每年带我们回老家小住,亲眼见文革前还在讲些村规家教的老家村落民风是何等淳朴,而文革“破四旧”后的村风又是如何退化蜕变,从而思考家训乡约文化的续断似与农村社会治理效果有着某种关联,那么对写这个专题,我也初觉有些必要了。
四是阅查《吕氏宗谱》引起我对族规家训乡约及其历史功能的思考。家里有2014年父亲老家送来的《吕氏宗谱》(第八修),我打开查阅,结果发现其(卷首)本专载有历朝历代我吕氏族规家训13篇及一篇附文,共30页2万多字。我又查阅有关家训乡约之类的资讯,才知道这类文本在古代中国早已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然而比对问世时间,还是吕氏始祖姜子牙吕尚的《太公家教》最古老,可称华夏第一家训,北宋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也是中华大地第一份成文乡约。还发现宗谱上记载的其他吕氏家训族规,其作者也多系显宦先贤,吕氏的这些族规家训乡约,不仅在影响范围上有远超本家,而广达家邦全国者,而且在流传时间上也多是超越本朝代而延及悠悠后世的,这实际上已生成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我思考,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的形成恐怕与两大历史因素有关:第一,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主流意识为其提供了条件,如商周时的政治体制实际是诸侯大夫的家国一体,秦汉以后的意识形态又多是儒家强调的“家国同构”;第二,制定这些族规家训的历史人物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力都非同寻常,如西周的开国元勲吕尚,后周待郎吕梦奇,宋朝二位贤相吕蒙正、吕夷简,宋代重臣大儒吕大均、吕大防、吕祖谦,明代大儒吕坤等。
五是学习习总书记的有关讲话才使我下定决心认真探索该专题。我查阅2016年12月12日习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其中说到:“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 又看到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讲到:“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书记的这些讲话让我认识到好的家训和村规乡约依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 。
那么,我对中华第一家训、第一乡约的传承流变及其社会功能进行探讨就不应该再有什么顾虑了。
考虑到我写这篇文章首先是要送阅于老家的吕氏乡亲,去为家乡的家教家风村规村风建设送烛助力,因此,我须先验证老家湖北咸宁吕氏与古代那些制定吕氏族规、家训、乡约者是否同宗。我翻查《吕氏宗谱》(卷首)本,在第275页查得“吕氏始祖太公世系”,看到上面明确记载咸宁一世祖庆二公为太公吕尚(姜子牙)的第82代孙。下见世系表照片:
其中载明(1)为太公(吕尚),(2)为齐丁公吕伋,(12)为齐桓公吕小白,(25)为秦相国吕不韦,(72)(73)为宋丞相吕夷简、吕公著。我还咨询了咸宁《吕氏宗谱》(第八修)主编之一吕志军。他介绍湖北咸宁吕氏一族系姜子牙吕尚后裔,是经《中华吕氏总谱》(吕尚族系)总编吕章龙先生亲自核查确定的,并已入编总谱。又查咸宁《吕氏宗谱》(卷首)至96页,发现咸宁吕氏的《家训序》首段文字也记有“前代世相之家”、“簪缨世第,迁居淦水”,“为东莱之后”,“步夷简之迹”,“同宗蓝田之乡约”,“今体祖先之心,敬录祖训十条”等文字。这些文字翻译连接起来,就是提醒咸宁吕氏族人,作为多位曾入朝拜相的先祖之后和世代为官的家族之裔,迁居于地处淦水流域的咸宁,一定要追寻先祖吕夷简的足迹,承续先祖“东莱学派”创立者吕祖谦的遗风、遵循同宗吕大钧制定的蓝田乡约,体会祖先期望,同心践守十条祖训。至此,我才确知老家咸宁吕氏原系西周姜太公吕尚的后裔。前不久因事回乡,问及此事,村人多茫然不知。我顿时想起文革时老家高屋吕村文物曾遭受过的浩劫——八栋2层青砖黛瓦古楼里,原有数不清观不够的雕梁画栋和挂遍堂柱的各色楹联,“破四旧”后我再回去求赏俱已不见。我曾悄悄问人,只说是封建腐朽,全都砍掉焚毁。我想,当时只这封建“死物”都遭厄运,若要说祖上的那些封建大“人物”岂不遭来批斗?其实这些早在文革前就已无人敢说。因此,咸宁吕家后辈,多不知先祖何人。
现在家乡父老青少都可正视这个历史事实,并以此激励自己承继祖德,再谱新篇了!见照片:
我再介绍中华第一家训、乡约的主要内容。
第一家训,即《太公家教》,为吕氏始祖姜子牙吕尚所作。
《太公家教》载于宗谱卷首第70至76页,以四言为主,共580句,2610字,篇长6页半。这里只呈其第1页:
细读《太公家教》全文,给人的感觉,一是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等思想;二是突出了立德树人,尊师重教的品位;三是保持了语句通俗,深入浅出的风格,如其中“有恩不报,非成人也”,“一日为师,终日(身)为父”,“尊上愛下,泛爱尊贤”,“居必择邻,慕近良友”等直到现今人们还觉耳熟。我从其内容分析认为,这个“第一家训”问世,其流行的时空肯定是广阔的,流变的效应也应该是巨大的。
第一成文乡约,载于宗谱卷首第77至80页。这篇乡约一直以《吕氏乡约》为名而传世,系北宋“蓝田四吕”之一的吕大钧所作。
《吕氏乡约》全文2000余字,分别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作出详明规约,并对违规处罚、聚会议决、主事之人也有约定。我认真一读,即感知她实施之初,就会裨益于基层乡村,后流传于世,更会积生无量功德。附照片:
为了探寻这中华第一家训和第一乡约及其效应历史流变大状,我采取从《吕氏宗谱》的 “人物传”中寻线索,从百度上查资讯,从《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家藏书籍中求确证等方法来获取资料,再综汇这些线索资料作分析。似已发现,她们的流传,不仅对吕氏本族,而且对吕氏服务的领域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并引生出三种绚烂多彩的社会文化现象。
注:
①流变 指事物在社会环境中发生性质、表征上的发展变化,多用于描述民风物故等社会现象、文化元素的变迁。
②家训 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也有着密切联系。
③乡约是自治的一种体现。由乡民自动、自发地制订规约,处理众人生活中面临的治安、经济、社会、教育、礼俗等问题。中国最早的成文乡约,是陕西蓝田吕大钧(1031—1082)制定的《吕氏乡约》。乡约是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中国人为了追求人与人之间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样的理想境界,发展出这种乡治理论。
201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