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19-05-22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昌明法师是全国著名的十大高僧之一,是佛教界爱国爱教的典范。他虽离我们远赴西方极乐世界已经12年了,但他的“听跟走”(听毛主席的话,跟着党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名言音犹在耳。他一生爱国报国,爱教护教,爱民利民的善举义行举不胜举。这其中有些已记载在有关文献里,更多的深记在我们脑海中,一辈子永难淡忘。前些年我已有文缅怀,今文只记述他一生挚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艺、精进书艺,并以精妙书艺化难护法、报国惠民的往事,再表我深切怀念之心。
昌明法师1997年就写过《禅书缘起》,后镌刻于由我提议建起的归元寺昌明书法碑刻长廊中。首碑文曰:“昔画竹通禅者曰竹禅,吟诗寄禅者曰寄禅,今泼墨透禅者,书禅也。禅净融合,顿渐彻悟;方便多门,归元无二;精进万化,寂然是本;禅书若舟,渡人渡己。偈曰:风吹幡动心何休,楫催舟发水倒流,雨花深处一眼看,书禅禅书透禅幽。”观此碑文,有君议其意境幽远,寓意深邃,但未能揣其实指何意。我以为只要获知大师“参透佛儒脱俗尘,千锤百炼禅书成,运笔护法应众愿,报国普慧万千人”的不凡人生,就会明瞭此方碑文正是大师一生不朽功德和不息宏愿的精准写照。
为学尽池墨 融禅创禅书
博学筑文基。法师一生好学,少时,虽因父丧家贫,犹常隔塾窗听学,遂感动伯父送塾,苦学十年,四书五经及《尔雅》、《说文解字》已然入心;出家后,先后毕业于崇善佛学院、法光佛学院、弘化研究社、中国佛学院研究部,曾拜佛学泰斗、中国近现代人间佛教倡导者太虚为师,先儒后佛、禅净同修,佛儒融通。如此,儒家的报国情怀、责任担当之启催他奋进,佛家的守戒禁妄、持定参悟之修令他智慧,这既为他一生爱国爱教爱众生赋予了精神原动力,也为他精进书法这一国粹奠定了牢固的国学基础。这正是他日后研习和展示书艺时能把握正向,墨通诸学,信手拈来,犹胜当代许多书法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书功积年深。昌明法师一生,毫笔不离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未间断,形容为笔成冢、墨成池也毫不夸张。他七岁起就天天练习书写,点横竖撇钩,终日划不休。迨至佛学院,他幸得明师指导,先是潜心研习古代楷书大家颜、柳、欧、赵诸体,后又深钻唐以降诸行草名家书法,特别是清代佛门书法巨匠竹禅技艺,并在寺院长年用工整行楷修补残经和抄习禅宗主要经典,练就了坚实的楷行功底。这从他年近八旬时的书法长卷《归元禅寺志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连幅大屏《白光明祖禅净双修法语录》《白光明祖》《主峰昆祖》中仍可见证其深厚的楷行功力。这应能消除书界有君对昌明书法“未牢古体之基而致荒拙之笔”的误解吧。
悟得书禅合。禅宗有“南顿北渐”之分,但都以“悟”为主旨。昌明法师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始终在戒、定、慧中体悟书道之妙。在已固楷行之基后,他即思融禅通变之道。某年,偶得晚唐书僧亚栖“凡书通即变”之句,遂思竹禅书法之妙,从此决意摈弃传统书法中程式化的东西,大胆创新,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他将坐禅修炼与悟惮书练连为一气。多在作书之前,坐禅入定,使自己精气神合一、手眼心一致,然后指腕齐力,挥毫运笔,一气呵成。如此书禅合一,日久,其作品渐至“静定、闲适、高迈”。因此,识其书道者皆称昌明大师书法“书以禅而神于中,禅以书而形于外”。
百炼铸书魂。早年间,昌明法师曾于江西德安,三年闭关,般若紧参,解行并进;曾参加太虚大师组织的战地救护队,两度赴衡阳抗日前线,出生入死,救护伤员,护卫国士庄严。“文革”中,大师智斗“祸庙”势力,为法忘躯,坚守归元寺,护持佛法僧。“文革”后,大师先后为湖北三地四寺和我国第一所佛学院武昌佛学院的恢复、建设、管理而奔走呼吁并主理其事,此后,历任省、市佛协数届委员会会长,中国佛协多届委员会常务理事,终至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此其一生,艰险不避、苦修不息,进取不断、缘悟不离,遂修出诚朴,修出笃定,修出恒毅,修出慧敏,修出上能。如上百挫百荣俱历,如此“五修五出”至极,反致他晚年终归于自然纯朴、返朴归真。而伴其同历这百跌千宕、波澜人生的书艺,也随之进入了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境。老庄讲“大巧若拙”,“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法师毕其一生,终于创造出一种“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以“和谐、丰润、静穆、俊迈、拙朴”为特点的禅书。不难看出,昌明法师常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宁丑毋媚、宁拙毋巧”的创作理念,这尤其表现在他晚年右手中风偏瘫后的左书作品中。这大概是他这一生“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哲学思考的艺术再现。由于他融禅脱俗之创,上世纪末,其禅书已在中国书坛独树一帜,昌明法师也成为当时中国书协会员中仅有的两位佛家大德之一。
妙书护归元 劳苦独一人
2004年7月的某一天,昌明法师应我之求,在归元寺向我忆述了“文革”中四用书艺,慧勇护庙的往事。
1966年8月26日上午9时,一大群红卫兵前来冲击归元寺。当时全国和武汉的红卫兵掀起了一阵扫除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狂潮,他们从学校杀向社会,将所有的所谓旧书、旧戏、老歌直至各类文物、宗教寺庙、佛菩萨像及古建筑,都当作“四旧”加以扫荡、焚烧、捣毁;全国各地的寺庙僧人也多有被当作封建余孽,与“走资派”、“牛鬼蛇神”们一起挨斗挨打,不少人因此伤身丧命。珍藏万千珍贵文物、佛家珍宝的归元寺危在旦夕,时任归元寺监院的昌明大师也身涉险境。红卫兵们蜂拥在三门(三解脱门,俗称山门)前,他们一见门匾上“归元禅寺”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立即愤怒大呼:“砸匾!砸匾!”昌明心想,此寺名、寺匾都来之不易。全国大多数寺庙之名匾,只能横书悬嵌于三门之楣,而非皇家寺庙的归元禅寺三门为直匾,这是因为道光皇帝欣闻归元寺开山祖白光、主峰功德无量,遂亲赐玉玺一方后,归元禅寺才享有这高尚资格。如此镇寺之宝、国家文物,犹寺庙之眼,怎能惜身而不护呢?但要护也得巧护,而且要连庙一起护。何不用我抄经习禅练就的、饱染佛菩萨之灵的书法来护匾护庙呢!
“红卫兵要砸庙!”一时间,路过的行人、附近的居民,数百之众闻声涌来。庙院之内,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喊砸之声又起,犹如硝烟弥漫。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昌明法师稳步走出三门,来到红卫兵跟前,清朗平静地说:“热烈欢迎红卫兵小将们来造反,但归元寺不是封建迷信,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国家的珍贵文物,我们要爱国,要维护毛主席的爱国统一战线。请各位息怒,不要烦恼,进来喝茶,休息一下。我来改寺名,改成“反封园”如何?我们愿意接受红卫兵的革命造反,把归元寺变成反封建的乐园!”
话音刚落,红卫兵们笑逐颜开地说道:“反封园的名字好!昌明很进步啊!”
昌明法师乘机言道:“既然你们说我进步,那就请你们各位进来坐,上上座,喝好茶!看我给你们写‘反封园’”。
炎夏时节,这帮红卫兵们从武昌游行喊口号走到这里,已弄了半天,又累又渴,就顺当地跟着昌明走进客堂,每人捧着一杯茶,坐下来休息。
昌明法师借着研墨,禅定神闲,待到墨酽,便展开红纸,挥毫大书“反封园”。当时来庙的市十四中红卫兵多是对书法有些兴趣的“老三届”高中生,看到昌明法师写出的“反封园”三字神形俱佳,便齐声赞好!
昌明法师看红卫兵们歇足了,就请他们一起回到寺院三门,亲自把上书“反封园”三个大字的大红纸,贴在了“归元禅寺”四个金字之上,从此日起直到文革结束,寺匾安然无恙。
红卫兵们看到昌明欢迎他们来“造反”,并为归元禅寺改名,便对他态度友好了许多。一个红卫兵头头大概想进一步“改造”昌明法师,便问昌明何姓?按说僧人自出家之日起都从佛祖姓释,但此时万不能如此作答。昌明机智,即以出家前之俗姓应答:“我姓曹,叫曹昌明。”红卫兵头头说:“这个名字不行,不够革命,要改个名字,就叫曹向红吧。用这个姓的音,朝(曹)向党和毛主席的革命红旗,朝向红卫兵。”并逼问:“这个名字好不好?”昌明法师应声笑答:“改得好!朝(曹)向红旗不转向,毛泽东思想来武装,脱胎换骨做新人,感谢红卫兵小将!”并二度运笔写出“曹向红”三字,赢得一片喝彩之声。随后,他又应红卫兵头头的要求,一口气背诵了长达4000多字的老三篇(毛泽东的三篇文章),并唱完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当时,在全国佛教界,面对“破四旧”狂潮袭来而能如此智慧应对的,恐难寻第二人。这种慧敏之举终于赢得红卫兵们的满意和信任。他们的头头说:“昌明还蛮进步,就由你管理归元寺吧,要把这里管理好!”
昌明法师借机发言:“可得,那我还建议你们贴封条,把大雄宝殿、藏经阁、罗汉堂都封存起来,作为你们反封建、大批判的靶子。”并再展书艺,写了一遍封条的样字,引导红卫兵们七手八脚写封条、贴封条。在当时红卫兵大权在握、说一不二的情势下,有了他们的封条,三大主殿一时保得平安。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红卫兵们发现寺院里还住着不少僧人,便逼迫他们离开寺院去参加工农业生产。于是能走的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