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19-01-13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8月底,河南南阳市公开宣布,将于9月28日至10月7日举办“中国·南阳2016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湖北襄阳市委宣传部公号马上发表《某地将办诸葛亮文化节:李逵和李鬼,怎相处?》一文,掀起新一轮“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实际上,躬耕之地的争论已经越过千年,争论曾惊动过明朝嘉靖皇帝,至今也没定论,也是无谓之争。
首先要讨论的问题是:我们要在什么前提下争论。我想躬耕之地的争论要在科学与理性之争,而不是感性与情感之宣泄。争议中要以理服人,要尊重现有史料,多用商榷、见教之类语气。躬耕之地之争本质上是个学术之争,而不是政府之争。
躬耕之地之争也是缺乏创新之争,是模仿之争、山寨之争。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模仿、山寨是可以理解的。而当下,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中国制造已经成为粗制乱造的代名词,成为山寨产品的代名词。山寨思维与山寨产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中国就是一个山寨中国,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山寨,更是精神层面的山寨。从中西方的近代历史表明,创新永远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根本”或“脊梁”。一个缺乏创新而依赖单纯地模仿的民族或国家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所以,躬耕之地之争,本质上体现地方政府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方面缺乏竞争,更缺乏创新性的人才群落之争;所以,只能搬死人吓人。
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所以要培育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竞争的是创新型人才,人才是核心,所有资源都围着人才转。你可以没有资本,因为人才就是资本;人才可以没有背景,创新就是最大的背景;人才可以没有人脉,创新就是最大的人脉。其实,我们知道,诸葛亮对蜀国建国贡献是有限的。他在蜀国主要贡献是内当家的;一生谨慎,缺乏创新。更深刻的问题是,诸葛亮对人类社会做了多大贡献。借助诸葛亮有助我们打造创新型城市?地方政府争躬耕之地的行为与金庸武侠小说中血腥残杀挣武学秘诀一样是无知与无效的行为。
书生建言:两地政府要摈弃躬耕之地之争,做一个远见卓识、开明宽容、舍得投入的政府;做一个扶持产品、产业、文化创新的政府;特别做一个摈弃死人、包容有个性、有独立人格、有批判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政府。
其实两地政府真正关心的不是诸葛亮在哪里耕读,真正关心的是怎样用这个品牌发展地方经济。我们知道,人是动物,不是植物;诸葛亮也既不可以老死南阳,也没有老死襄阳。两地都可以是躬耕之地,都可以打这个品牌;不过最好差异化发展,从不同侧面打品牌。
清道光年间籍属湖北顾嘉蘅到南阳就任知府,因襄阳人和南阳人打官司争抢诸葛亮,情急之下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置于武侯祠。
我们可以改写这幅对联:发展经济,原无论体制内外;吸纳人才,何必辩襄阳南阳。
注:原为媒体急约,未采用,不能他媒体刊出,就自媒体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