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18-12-02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成语出处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 文儒》太宗日阅《御贤》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释义“开卷”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比喻读书有好处。故事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这个成语对现代的中国人依然是有警钟长鸣的意义。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智商社会》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雅虎读书网调研后的中国人读书数据是: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只要我们到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而在中国这些场合,人们要么是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鲜有看书的人。我曾经到加拿大的大学谈项目合作的事,其中一位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说在加拿大的华人圈中流传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下联是:穷山穷水穷快活。说的是中国人到加拿大没有人在一起喝酒、打牌,虽然好山好水但寂寞;而在国内,虽然穷山穷水的,但大家在一起打牌、喝酒,还是很快乐的。现在,许多城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麻将馆白天黑夜几乎都是满的,不愁客源。来参与打麻将的有农民、生意人、退休老干部,大学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等。可以说,地部分南北、人不分男女、年龄不分老少、文凭不分高低,都参与到乐此不疲的麻将声声中。可谓,大陆一片月、万户麻将声。十多年前,我曾写个对联调侃我所在的大学。上联是:马屁声、喝酒声、麻将声,就是听不到读书之声;下联是:平庸气、官僚气、世俗气,就是闻不到书卷之气。没想到现在愈演愈烈。一个不重视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所以,开卷是有益的。
中国人讲开卷有益的益都是物质利益的益。最有名的莫过于,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首诗来自赵恒《励学篇》,原诗如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首诗不过表示的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开卷虽然有益,但并非开每一卷书都是有益的。现今的书籍市场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许多大学教师为评职称编写一些垃圾教材。许多大学教师热衷接课题、做项目,把课题与项目当生意做。所谓的应用研究、对策建议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这些对策研究、对策建议以什么级别的领导圈阅为好坏指标,实为荒唐。出一些项目书,也是东拼西凑,著书不立说。更有许多的诲淫诲盗的垃圾在其中,如有些作家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捏造离奇夸张的情节,编写一味追求香艳刺激的言情小说和只看到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还有一些出版商为了牟利而大量炒作低俗文化,甚至出版黄色、暴力、有害的书刊。熊十力说:“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熊十力是从肯定的角度看,如果他看到现今的书籍市场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他就不会这样说了。
其次,“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作为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自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若作为“开卷”就“有益”的断语,却是不妥当的。因为,知识只是辅助人们成功的一根拐棍,如果你过分的依赖书籍,那就失去了人所应有的智商和天赋。我们不能把一切成功都附着于书本知识上,更不能把知识凌驾于人的智商之上,否则就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死学死用更始泯灭了人性。获得真知是一个多方位的过程,参加一次论坛、参与一次有益的读书沙龙,投入一次有效的头脑风暴,都是很好的学习。而深入基层调研,有效于读一本书,行万里路绝对超过读万卷书。唐朝诗人李贺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是深刻的。我们获得知识的渠道不外乎是直接获得与间接获得,而许多知识直接获得比间接获得更深刻、更直观,对我们工作与生活更有指导意义。我们一味强调开卷有益而忽略了读社会、自然这本书,就失之偏颇了。所以,开卷有益是应该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与工作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结合起来。
特别是现在中国大学改革,绝大多数大学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到基层去、到企业去、到社区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与能养活自己的人。应用型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他们的智商绝大多数不是超一流的,没有超一流的智商,学习那些需要超一流智商要求的理论知识,就会越学越笨,就会食而不化,只为书,只会不停的告诉你书上说怎样、应该,而不能跳出书本看问题,跳出理论看问题。你说把书读到这个份上算不算是失败,可是他却能把书本的教条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开卷有益实际上也是讲,我们要为人类的遗忘作斗争,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看书,不断记忆的历史,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的历史就是人类记忆的历史,也是与遗忘作斗争的历史。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期,遗忘一直是常态,而记住才是例外,所以,我们要与遗忘作斗争,斗争的方式就是开卷有益,就是书不离手、曲不离口。然而,由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的发展,人类与遗忘作斗争的历史已经开始发生逆转。今天,在广泛流行的技术的帮助下,遗忘已经变成了例外,而记住却成了常态。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正在瓦解我们天生的遗忘能力——就是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遗忘与删除。所以,我们要反思开卷有益的线性思维。不仅要学会记忆,更要学会遗忘。
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出版新著《删除》中指出,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没有遗忘的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类该如何取舍,怎样学会删除之策,也就是怎样重新理解开卷有益是十分必要的。
乱世习武,盛世习文。不同时期,不同场景,开卷是否都是有益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力挽狂澜,改革招生制度,开启了中国招生制度的正常化进程,也导致了应试教育的恶果。老三届、新三级,上大学的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与职业,没有上大学的也成就了自己的企业与事业。比如,那些乡镇企业家、农民企业家。读完大学的人,比没读过大学的人,较容易找到出路,不至于走投无路而非创业不可,所以都是打工的多。反是那些没读过大学的人,更有机会做老板。不少统计都显示:创业的人大部分都没有读过大学,因为创业要冒风险,承受比打工更大的压力,很多时,在其它的路都没法行的时间,人才会被迫去创业。还有大学没有读完的人成为大企业家的也为数不少,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马克·扎格伯克,等等。可见,开卷有益,实践有益,创业更有益。
开卷有益是开什么样的卷。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卷可能是甲骨、玉石、丝帛、羊皮、竹简木牍,直到纸张,或许,在人们心目中开卷有益的卷是纸质图书,把看纸质书籍作为有益的唯一途径。但是,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时,开卷有益的卷就不应该只是纸质的卷,或者纸质图书了。1971年,MichaelS.Hart启动了古腾堡计划(ProjectGutenberg),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本电子书,这完全颠覆了传统卷的概念。不同于纸媒,电子书需要额外的数字设备来开卷(阅读终端),四十多年来,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阅读终端也呈现出多元的样式,特别是2000年以后,开电子卷阅读成为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催生了种类繁多的阅读终端,而阅读终端的多元化也促使人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开卷有益的方式。开卷方式的演变,导致跟不上这个演变的人就不能很好的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