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作茧自缚-能量的储备与释放 甘德安

发布日期:2018-12-02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作茧自缚的成语出自于唐朝·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诗:“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有点画地为牢、自我封闭、自残的味道。

中国人几千年总爱嘲笑春蚕之作茧自缚。其实,春蚕的生命周期虽然短暂,但其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精神却是十分精彩的。可贵在于,春蚕在其四五十天的生命旅程之中,它们的每一步成长都表现为对自身的一次次自觉突破,四次蜕皮即是生长的不断突围和生命的一步步蜕变。每条春蚕要吐出五六万个丝圈总长可达两三千米长的丝线,做成一个精美的茧子,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即人们所说的作茧自缚。然而,春蚕绝不会满足于作茧自缚的,其吐丝结茧的目的全然在于为了化蛹成蛾,实现生命中最后一次最英勇的突围——破茧化蝶,最终完成了生命体的彻底蜕变和辉煌升华。可以说,春蚕作茧自缚到化茧成蝶的过程就是能量储备与能量释放的过程。

从自然界的角度看,作茧自缚实际上是众多物种生存的智慧。在自然界中,不但是春蚕,许多弱小的生命都在物竞天择的过程中,懂得并掌握这种本能和智慧。因为它们深知,自己柔弱的身躯不能抵抗一切风霜雪雨的侵袭,天敌的伤害。于是,它们选择作茧,或者躲入地下,或者变幻色彩,或者潜入水中,或者进入长长的冬眠。这一切,都只是一种手段,保护自己生命的手段。在每一个蛰伏之间,都有着潜在的跃动生命,期待着冲破自己的束缚,迎来春天的苏醒,迎接新的生活。

作茧自缚在科学研究中是其革命前的能量储备。作茧自缚为科学研究开辟新的科学研究路径,是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现象,实际上是科学家在较长一段时间围绕一学科的核心理论与主要研究方法形成的一种研究范式转型的前期状态,是指科学研究中某种观念或理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出现的内敛情状。

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在牛顿力学前是作茧自缚的,但比萨斜塔试验后,从伽利略到牛顿,形成的牛顿三大力学及天体物理学。

比如,1895年前后,以经典力学、经典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经典电动力学为三大支柱的经典物理学,结合成一座具有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殿堂”,当时人们所知道的一切物理现象,几乎都可以从经典物理学理论中得到完满的解释时,这已经是一种作茧自缚的状态,是科学研究内卷化现象。,但是,量子物理中的“测不准原理”,彻底打破了决定论的物理学。前期的作茧自缚是为后期的脱颖而出,为后期的物理学革命提供了准备,积蓄了力量。

再如,19世纪末物理学的X射线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电子的发现三大实验,以及经典物理学天空中两朵“乌云”的浮现,可视为经典物理学内卷化过程中测量精细化程度逐步提高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却拉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壮丽序幕,成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催生婆。所以,科学研究中的“作茧自缚”——内卷化,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为内卷化意味着学术引力中心的出现,学术流派的形成,标准模型的建构,专业术语的统一,一定范围内学界诸侯纷争局面的基本结束。所以,科学研究中的内卷化,是科学常规时期科学理论演进的常见现象。科学研究的作茧自缚,恰好是化茧成碟、新陈代谢前奏。

中国近现代史实际可以看成是一个作茧自缚与化茧成碟的过程。清王朝可谓是一个精美的“茧子”,它把中国封建王朝传统文明推到顶峰,同时闭关锁国,作茧自缚。然而工业革命的浪潮与全球化浪潮必然导致中国封建社会这个茧到了“破茧成蝶”的时候。虽然慈禧镇压了戊戌变法,但以清王朝为代表的传统社会的“茧子”最终还是孵化孕育出了太平天国、北洋军阀和其后的国共两党等等这些新的蛾子和蝴蝶。今天看来,太平天国和那些大大小小的北洋军阀,都是作作茧自缚到化茧成碟过程中的“妖蛾子”。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一对孪生兄弟的国共两党,尽管为了争夺执政权打得你死我活,但他们都在推进中国社会从封建王朝向民主共起到破茧成碟的作用。

总结建国六十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前三十年计划经济与后三十年的市场经济,与一个春蚕作茧自缚到破茧成碟的过程十分相似。前三十年经济上搞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民有经济,排斥市场;政治上大搞阶级斗争,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没完没了地“折腾”自己的人民;国际关系上封关锁国,完全是清王朝闭关锁国的翻版,是作茧自缚的行为。从经济、政治与国家关系方面看,前三十年其实质不过是贫穷落后的社会条件下古代王朝统制经济与农民乌托邦观念二者合成的制度化变种而已。我们正是用自己吐出来的这种意识形态的“丝”,牢牢地困住了自己的手脚,把人民严严实实地自我封闭了整整三十年,致使中国游离于世界文明之外而错失“二战”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机会,错失世界产业转移、产业转型的契机,使六亿神州尽饿殍。完全是作茧自缚而不是破茧成蝶。好在邓小平领导的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和全面的对外开放,使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自然经济转向到现代工业化、市场经济的文明演进的正确道路和方向上来,竟然奇迹般地从保守封闭的计划经济之“茧”化蛹破茧,飞出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彩色蝴蝶。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三十年的计划经济作茧自缚,为其后市场经济化茧成碟提供了正能量。存在即是合理,计划经济的出现是世界潮流,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马克思主义的翻版,或许不是偶然的,它作为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一种过渡性经济制度确实不无历史的积极意义。

作茧自缚也是人类社会人们生存的一种智慧,是用暂时的自缚换回长期的发展。陆游有诗云: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春蚕作茧,是期待一次全新的蜕变,有朝一日的破茧羽化。所以作茧而不自缚,该脱胎时定换骨,该破茧时化为蝶。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是实现生命的飞跃必由之路。作茧也是一次自我的挑战,所经历的痛苦,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阵痛。要么脱胎换骨而后破茧重生,要么自我葬送在这茧壳之中,这是生命的抉择,也是一种炼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诗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和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致,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这其中也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中国历史上就有不少智慧之人就能作茧自缚、超越自我的躬身实践这样的人生哲理。如果没有一时的俯首称臣、卧薪尝胆,哪有后来的越王勾践,成就一番千秋霸业;如果没有固守茅庐、潜心研读,就没有诸葛亮天下皆知的智谋的传奇;如果没有数十年的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何来名垂千古的司马迁,辉煌不灭的史记?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增删十载”的艰辛,可谓心力交瘁,却换来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山,让后人仰望。

人生的蚕茧裹身,或许只是一种困顿,然而也许更是一种机缘。它使人经历磨难,同时教会人忍耐与奋斗,也留给人一个拨云见日、重获新生的机遇。或许,没有作茧自缚的积累能量,没有经历人生破茧般的历练,没有化茧成碟的梦想,或许他们将永远居于人下,苟延残喘,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从比较悲观的角度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或许体现了春蚕食桑、作茧自缚与化蛹成蝶的三个阶段。

从比较积极的角度看,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我们我可以把第一种境界理解蚕食桑叶,把第二种境界理解为吐丝作茧自缚,把第三种境界如破茧化蝶。

人生的境界亦复如此,获得学位、创业就业、追名逐利、劳身劳心,实际上不过是努力获得物质方面的得益,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如同蚕食桑叶,此第一境也;中年得志,身居要位、协调各方、整合资源,不过是努力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是作茧自缚,储蓄能量,此第二境也;渐如暮年、返身求己、修心养性、回归自然,看淡得失、超脱圆融,追求身与心的关系,也就是化蛹成蝶的阶段,此第三境也。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