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交流与合作

先立后破!武汉企业蓝皮书发布释放强烈信心 来源 武汉广播电视台

发布日期:2023-12-20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12月19日,由武汉企业联合会、武汉企业家协会和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联合完成的《武汉企业发展报告(2022)》(即武汉企业蓝皮书,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据悉,该书是“武汉企业蓝皮书”系列的第7本,由武汉出版社出版。报告分为总论篇、企业篇、案例篇、报告篇、理论篇,约50余万字。

蓝皮书结合宏观形势与微观数据,多视角分类研究武汉企业,主题鲜明、涵盖面广,数据翔实,研究分析深入。针对近一年的特殊情况,围绕国企、民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新创企业等全面分析其发展情况,探究其核心竞争能力,分析企业发展机遇,为企业适应当前大环境的改变而实施战略性调整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为国企、民企、高新企业、上市企业喝彩

2022年武汉百强民营企业资产总额首次破万亿

据《报告》,2022年,武汉国企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更好地发挥了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国企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有了很大改变,武汉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实现翻番。

武汉民企2022年表现不俗,武汉百强民营企业营收总额连续第二年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2161.66亿元,较2021年的10221.35亿元增长了18.98%;2022年百强民营企业的资产总额也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32万亿元,较上年增幅达 36.08%。

武汉高新企业数量有所增长,武汉上市企业数量上有所增加。截至2022年12月,武汉市共有43家主板企业、21家创业板企业、7家科创板企业、1家北创上市,全市合计A股上市公司72家。

《报告》也分析了武汉企业发展的不足,如市属国企资产规模总体偏小,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与带动能力仍有待增强;武汉民企总量规模偏小,缺乏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大型民企;高新企业尤其是武汉科技型中小企业复苏缓慢;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较低。这些问题有待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面对2024,树立信心更要以进促稳

坚定产业优化升级、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抓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

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统筹谋划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等会议精神,武汉企业将怎么做?

发布会上,江汉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李丹青带来《武汉经开区汽车产业发展成就》报告,为武汉“先立后破”带来启示。其报告显示,武汉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具规模,2022年,武汉经开区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主的工业产值达到3462.2亿元,同比增长6.8%。近年来,武汉市依托自身优秀的汽车产业基础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前,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以经开区为核心布局,江夏区等区域协同发展,围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以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基地。氢能产业链逐步成型,初步形成了“燃料电池基础部件--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整车-运营”产业链和创新链,同时,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为汽车产业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复杂科学管理分会常务理事、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的朱永华教授给发布会带来的《武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报告》依据国家发布名单,筛选出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和增长情况,以此为坐标来评价武汉企业创新。据这一报告,这11个城市按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占比排序依次为:宁波、重庆、杭州、武汉、成都、苏州、长沙、合肥、南京、无锡和南昌,武汉企业数量占比排名第四。武汉在中等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和占比方面排名都位居第二位,排名靠前。相较成都、合肥、苏州、南京和杭州,武汉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类企业发展较好,但其他三类企业都发展的不足,在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上武汉市创新尚可,但“专”“精”“特”不足。在产业发展导向和政策扶持上需要改变过于依赖科学研究类产业的导向,要适当对专业化供应者产业、规模密集型产业和供应商主导型产业的企业提供适合该类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创新扶持政策。

对此,报告给出建议,企业导向政策要向激励高中低技术产业更均衡的高水平发展引导,以促进良好产业生态的形成,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要鼓励企业无论技术高低,都可以坚持“专精特新”路径成长为高水平企业。

融媒体记者:姚熠

通讯员:孙思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