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交流与合作

追寻逝去的乡愁 原创: 赵宪尧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19-04-21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追寻逝去的乡愁

 赵宪尧 北京德成智库

 

       新上任主管城市建设的张副市长当面交给我一项研究课题,要求规划局落实。套用张先生的话说:“这事我本来是不想管的,但市长批示让我管,我不能不管。”其实这事对于我,并不全是“不能不管”,还是“哪有能力,精力去管啊”?但我又想:这事,我不管谁管呢?只是这事,必须得规划局一位叶青处长帮助我一起管才是。所以上周就约定,周一去汉口,九点半,到新组建的自然资源规划局,会见两位部门负责人,商议落实张副市长布置给我的研究课题。心里却想,借机,再一次去追寻我那淡淡逝去的乡愁。

      公交优先,是我出行的定规,一直坚持着。老人乘公交免费,省钱又方便。早起,乘地铁2号线,到达江汉路站时,还不到八点。出A口,正好是中山大道,规划局在下面,胜利街三阳路那里(这是老汉口人的定位语,上面,表示往长江上游方向走;下面,表示往长江下游方向走),步行大概得一个多小时。上面,到民生路,六渡桥,武圣路,我更熟悉,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在这条路上走来走去,做着少年的梦,时刻准备着,当共产主义接班人。1951年,我是在华中里小学戴上红领巾的,我梦中的华中里,建于民国早期,但那汉口最大,最宽敞的里份,早已荡然无存,乡愁无处可寻。

      我的初中第一堂课,是在积庆里上的,两年后,机遇巧合,教室竟成了我的家。我们家在中山大道积庆里43号,是国家分配给人民银行职工居住的,属于人民银行宿舍,爸爸一直住到文革后期,从“五七干校”回来,才搬去统一街大火巷。积庆里现在已是人去楼空,破破烂烂,据说要改造。但到底开发商打算保护历史传统街区呢?还是像对待我居住过的解放大道(解放前叫中正大道,与中山大道正好平行延伸,那年月,这街名,显然,是纪念孙中山和蒋中正两位民国功臣的)新华路口那栋两层楼房,自治一街大成里,还有位于华中里我们银行职工子弟小学那样拆毁炸掉呢?完全不得而知。   直到考上武汉建筑工业学院(进校不到一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学校与同济大学,哈建工,重建工一齐划归建筑工程部管辖,我们武建工改名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再到后来下马,上马,合并北京建材学院,恢复重建武汉城建,合并华中理工,同济医学院为华中科技大学)前,我都住在积庆里43号,与武汉大美女,汉剧演员陈伯华为邻。那年月,政府提倡卫生运动,居委会组织各家各户互相帮助,互相检查督促,打扫卫生。(这种邻居家互相帮助,互相检查各家环境卫生的制度大概直到我上大学还在坚持),轮到我们家检查街坊邻居卫生,我总是自告奋勇,戴着值日红袖章,跑到47号楼上去检查厨房,走道儿,客厅是否干干净净。但每次检查卫生,心里却老想见到住在这里的高傲冷艳的汉剧皇后陈伯华。一位美女,在一个懵懂少年眼中留下的印象,其实也是一种乡愁,以至于我每到旧居积庆里,眼前似乎总有一位丰满的俏艺人晃晃悠悠。也许就为此形成的审美观,使我一直到老,喜欢戏剧,尤其喜欢戏剧中的年轻旦角,无论是花旦,武旦或是青衣。

    少时,背着书包从家中走出,先得穿过贤乐巷,文书巷,再走上中山大道,向右一拐就是武汉的百老汇-民众乐园。如今那组内院建筑物还在,但文化灵魂已经魂飞魄散,不复存在。少儿时,三两个小伙伴,到了周末,常去替老人们占个剧场座位,就可以得赏一角钱,进得民众乐园游玩一天,那花花世界,京,汉,楚,越四大戏剧,杂技,电影,相声,声色犬马,从下午到深夜,在这大院四周的各个舞台上,争花斗艳,气象万千,何处可还有这样的一番景象?想起来恍如隔世,记忆也将永远失去。如今,面目全非的民众乐园内,充满铜臭,昔日风采,一去不复返。看着这几乎整条中山大道,通过两年前花费巨资的改造,昔日辉煌与繁华永远回来不了了。乡愁难寻,岂不痛惜!

        1958年,大办钢铁,我们高三的学生,很快面临人生第一考,但还在学校烧高炉,炼钢铁。临考前三四个月,同学们自己组织起来,放学后去到一位家庭宽敞的同学家集中复习功课。我们小组去张同学家。他们家就在中山大道上,走过闻名三镇的品芳照相馆,与蔡林记热干面馆只隔几个门面,就是他的家。他的爸爸张庆赉老先生,是武汉市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武汉搪瓷厂创办人,虽然已经公私合营,但民国时期兴旺发达的资产阶级派头还在。楼下铺面厅堂,二楼居住,三层屋顶花园,可能当时是同学中最气派的家庭。偏偏,就在同学家屋顶花园的花架下,开着粉红色花朵的夹竹桃旁,遇到了他的姐姐,一位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她也在复习备考。她考医学院,属于二类,我考工科,属于一类,至于文科,属于三类,应考复习的科目内容是不一样的),一见钟情,爱恋五六年,大学毕业后,结为夫妻,相伴终生。如今,放眼望去,伊人已经故去,一栋栋工、商、住功能合一的两层联排建筑早已拆除,品芳照相馆,蔡林记热干面馆,老通城豆皮馆,入晚锣鼓喧天的楚剧院,交通路上的古旧书店,笔墨纸砚,宣纸画片文具店,四季美汤包店,打电报的绿色邮局,周日借书阅读的儿童图书馆.....连同那车水马龙,店铺联片,摩登女郎,懵懂少年,统统的烟消云散,乡愁绵绵。

 

到了车站路,远远望去,唯有那座欧式建筑,汉口火车站还静静地坐落在那里,让我回忆自1963年送我的恋人乘车去北京石油部报到,直到我们婚后,每年两人相伴回汉,再后来携子探亲,再后来,四口之家,多少次进出这座尖顶火车站,往来于京汉铁路线,探望我们的爹和娘......

        永远的乡愁不断......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