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德成动态

武汉新城:不建的与要建的都重要 原创 甘德安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23-01-08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编者按:此文为2023年1月4日德成智库院长甘德安教授应武汉市发改委邀稿所写。1月6日,湖北新闻和长江云相关文章转载了甘德安教授部分“要建什么”的观点,没有转发“不建什么”的观点。故借助德成智库公众号转发全文。


一、什么是武汉新城?

2023年新年伊始,荆楚大地最大利好消息,莫过于1月3日湖北发布《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按《大纲》建成的武汉新城,我理解有三大意义:一是将会形成以武汉光谷为核心的武汉都会区(可以俗称汉三角),将成为仅次于上海都会区(长三角)、珠三角都会区(珠三角)的第三大都会区,将成为中国经济金三角的一角;二是在当今城市竞争都是都市圈竞争的态势下,武汉新城建设将在南京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等都市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将会超越这些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三是武汉都会区必将成为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引领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枢纽。
图片

二、武汉新城不建什么?

一是不能是房地产带动之城。三十年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都是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的建成历史。如果我们仅仅考虑到房地产开发,而没有考虑到人的就业和产业发展,那么这座新城就是一个死城、一座鬼城;因房地产暴雷而烂尾新城比比皆是。
二是不能是模仿之城。包括城市建设的模仿,传统产业的模仿,高新技术产业的模仿;如此,必然导致产业雷同、产品雷同、千城一面、千人一面;如果把水土不服的产业移植武汉新城,不能体现湖北武汉地理位置的产业特征,必然导致黯然死去。
三是不应是破碎之城。不应是破碎之城,就是武汉、鄂城、黄冈与黄州四城不能各自为政,不能产业雷同、缺乏互补;武汉不能成为周边三市之黑洞,吸纳周边三市资源与人才,而不为三市提供资源、信息与人才。结果武汉新城貌似新城一座,实为支离破碎的四块。
四是不应该建成“潮汐”之城。即不能走上个世纪高新区建设之路,上班像涨潮一样涌向园区,下班像“潮汐”一般离开园区,园区晚上如同鬼城。现在,依托武鄂黄黄四市建立的武汉新城不能是“潮汐”之城,不能把武汉新城仅仅建设为有产业配套没有生活配套的“新城”;只有GDP考量,而忽视生活需求的“新城”。
图片
五是不能建设无文化之城土耳其诗人纳其姆·希克梅特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城市的面孔指的是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灵魂。武汉新城也应是有文化底蕴的新城,是沉淀有800年荆楚文化的新城。如果武汉新城没有文化传播和软实力的建设,那不过是再次发展了没有灵魂的新房地产而已。

三、武汉新城要建什么?

建议之一:应以民营企业为武汉新城建设主体、市场主体。武汉经济结构的现状,就是国有企业这条腿太长,民营企业这条腿太短。虽然,国有企业虽然能较好的履行政府职能,但窒息经济功能的发挥,同时也阻碍了民营企业发展。武汉新城建设,必须要以民营企业为建设主体。为什么,如果国企是建设主体,自然可以建设的很好,很快,不会暴雷;但就业上不去,消费上不去,生活上不去,年轻人进不去;还是一个见物无不见人的“新”城。武汉新城要以民营企业为建设主体,特别要以民营高科技企业、民营服务业为市场主体。民营企业为建设主体,为市场主体,武汉新城不仅会建好,还有活力,有烟火气,人财两旺。武汉新城建设主管部门,要特别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武汉新城的垄断性行业与公用事业行业。
建议之二:应把武汉新城打造成机会之城。一是要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主动布局武汉“965”产业,主动承担周边地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链中上游产业分工转移,积极打造科技创新聚集区;二是要深度城市化,开发新一代公共基础设施,新一代互联网及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等等;三是要打造的新的消费引擎,包括养老、健康、旅游、文化、休闲等;四是抓住发展新农村,发展农产品的机会;五是抓住探索新方式,要在包括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创造机会。
建议之三:应把武汉新城建设成数字新城。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武汉新城建设必须是数字城市建设,必须把握数字城市的新特征、新规律、新趋势,这才是武汉新城建设之王道。武汉新城建设,自然是智慧城市建设,要在根本上引领治理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大幅提升,没有这些遑论新城建设。
武汉新城数字化建设,不限于城市治理,更包括新城产业与企业的数字化。数字化企业是最能实现跨界发展,延伸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信用链、资本链、价值链;最便于进入新的产业,获得新的技术,形成新的业态,构建新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
武汉新城的数字城市建设最为关键的是理念的转变,是行动的开端。与其说,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技术革命,不如说是一场认知革命。思想必须走在行动的前面,就闪电必须走在雷鸣之前一样。实现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的是数字化思维。武汉新城建设的政府主管经济部门与企业都要从上至下都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要确保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向,制定相应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使其与武汉新城《大纲》之发展战略紧密匹配。
图片
建议之四:要把武汉新城建设成年轻人创新创业生活之城。武汉新城建设就是年轻人建设之城、创新创业之城、生活之城、居住之城、品味之城。武汉新城建设,应是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市场主体,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实现之城。武汉新城建设要特别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提供更多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要提供更加肥沃的创业创新土壤,要厚植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让武汉新城成为年轻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动力、新途径、新生力量。
此外,武汉新城要对青年友好,成为青年人向往的理想之城。武汉新城要建成国际人才社区和人才公寓,要整合四市优质资源,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要素服务。
建议之五:要把武汉新城作为复合行政管理的探索之城。虽然《大纲》设计好了武汉新城建设思路,但四城经济发展不同步、产业难集聚、行政区域差异大、规划建设不同步、跨区域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多重壁垒与挑战。“武汉城市圈”十多年的探索,也不能说,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四区协同”问题,如何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安排,这需要在武汉新城探索行政管理的制度创新。
我们可以跳出传统行政区划调整的旧框架,通过“复合行政”新理念,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复合行政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跨行政区公共服务,跨行政区划、跨行政层级的不同政府之间,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经交叠、嵌套而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合作机制。其核心思想:一是强调多中心。可以在省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形成多中心,通过发挥省政府、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等不同主体的积极性,提高跨行政区公共服务的回应性和效率。二是强调交叠与嵌套。跨行政区公共服务提供是跨行政区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政府与非政府之间,通过上下左右交叠与嵌套而形成的多层次合作。三是强调自主治理。跨行政区公共服务提供,不能仅仅依靠省政府,更应该发挥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发挥非政府组织自发参与性,采取民主合作的方式,形成自主治理网络。
建议之六:要把武汉新城打造成文化新城。一座城市是否具有魅力,主要在于它是否具有文化特色、文化品位。武汉新城之“新”,在于传承荆楚文化;在于集聚有效资源,推动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领域,在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武汉新城建设,必须包括“城市品牌”与“城市品位”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城市品牌”建设实现武汉新城的城市软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城市品位”建设,打造一个有高质量生活的城市,这才是武汉新城的持久竞争的软实力。特别是“城市品味”建设,是为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而建设,就不能是政府在武汉新城建设中大包大揽。武汉新城建设,一定是烟火气的建设,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
                                       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院长:甘德安教授
                                     2023年1月4日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