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25-09-30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在浩瀚太平洋两端,中国与新西兰的距离超过1万公里,但一段始于19世纪的交往史,却让这道地理鸿沟化作了友谊的桥梁。从首批华人矿工远渡重洋赴新淘金,到2008年新西兰成为首个与中国签自贸协定的发达国家,再到如今双边贸易额突破390亿新西兰元,160年来,两国用信任与合作,书写了“相隔最远、相知最深”的友好篇章。
一、历史溯源:从淘金船上的相遇到建交启航
中新两国的缘分,始于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浪潮。1866年,首批约120名华人矿工从广东出发,乘坐货船抵达新西兰奥塔哥金矿——他们带着锄头与希望,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山挖矿,不仅为新西兰的矿业发展注入了关键劳动力,更成为两国最早的“民间外交官”。这些华人先民在艰苦中抱团取暖,建立起新西兰最早的华人社区,将粤式茶楼、传统节庆带到南半球,让中华文化首次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
图1 19世纪60年代在新西兰奥雷普基(Orepuki)的中国掘金矿工
20世纪初,华人移民逐渐从矿业转向商贸、农业,但受国际局势与移民政策影响,两国官方交往长期处于空白。直到1972年12月22日,新西兰正式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份跨越百年的民间情谊终于迎来官方认可——次年,两国便签署首个贸易协定,中国向新西兰出口纺织品、轻工业品,新西兰则对华输出羊毛、乳制品,经贸合作的种子正式埋下;1974年,中国在惠灵顿设立大使馆,新西兰在北京开设使馆,双向沟通的桥梁彻底打通。
图2 1973年9月20日, 新西兰首任驻华大使布莱斯·哈兰德(Bryce Harland)向中国国家代主席董必武递交国书。
1997年,中新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4年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从“初识”到“深交”,两国用32年时间,为21世纪的深度合作筑牢了互信根基。
二、先驱破冰:自贸协定开启“黄金合作期”
2008年4月7日,新西兰与中国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也是新西兰与亚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全面自贸协定,堪称两国关系史上“里程碑式的跨越”。
图3 2008年4月7日,新西兰与中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时任新西兰贸易部长菲尔·戈夫(Phil Goff) 和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代表两国政府签字。
彼时,质疑声并不少见:有人认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体系差异过大,协定难以落地”,但新西兰用行动证明了前瞻性——协定生效后,两国90%以上的商品逐步实现零关税,贸易额从2008年的不足50亿美元,飙升至2021年的247.2亿美元,短短13年增长5.6倍;到2025年3月,双边贸易额更是突破390亿新西兰元,占新西兰出口总额的20%以上,中国连续多年稳居新西兰“最大贸易伙伴”宝座。
2021年,《中新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正式生效,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贸易、投资、环境合作等领域的开放,将两国合作从“商品互通”推向“规则对接”,为“黄金合作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多维互动:政治、经贸、人文的“全方位热恋”
1. 政治互信:核心利益上的“坚定伙伴”
多年来,新西兰始终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在台湾、涉港、涉疆等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立场,拒绝跟随他国搞“意识形态对抗”。两国高层会晤常态化,从APEC会议上的双边会谈,到“中新总理年度会晤”机制,再到新冠疫情期间的视频通话,双方始终以“平等对话”化解分歧,以“相互支持”应对挑战——2020年,新西兰成为首个与中国签署“新冠疫苗合作备忘录”的发达国家,2023年,两国共同发起“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倡议,政治互信从“双边事务”延伸至“全球治理”。
图4 新西兰外交贸易部秘书长理查德·诺塔奇(Richard Nottage)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于1992年2月航行在新西兰奥克兰港湾。
2. 经贸互通:互补优势下的“互利共赢”
2023年,中新双边货物贸易额达1499.9亿元,相当于每天有超4亿元商品在太平洋上双向流动。新西兰的“舌尖好货”持续抢占中国市场:2023年对华出口乳制品约61.8亿美元,占中国进口乳制品总量的18%;出口肉类约27.5亿美元,其中羊肉占中国进口羊肉总量的45%;木材领域更是“绝对主力”——中国从新西兰进口1803万立方米原木,占国内原木进口总量的47%,新西兰成为中国“最大针叶原木供应国”,占中国该品类进口额的68%。
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优势”也深度融入新西兰生活:从超市里的家电、日用品,到当地华人超市的调味品、零食,再到新西兰邮政使用的快递包裹,“中国制造”的身影随处可见。2024年,中国企业在新西兰的投资存量突破80亿新西兰元,涉及农牧业、新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的深度绑定。
3. 人文交融:从“文化认同”到“生活相融”
如今走进新西兰,中文早已不是“小众语言”——作为新西兰第二大外语,中文被纳入部分中小学课程,奥克兰机场、皇后镇景区、奥克兰大学等场所,中文标识与英文标识“并肩而立”;每年春节,奥克兰、惠灵顿的街头都会举办盛大的“中国年”活动,舞龙舞狮、书法体验、中式美食吸引数十万当地民众参与,春节成为新西兰“多元文化日历”上的重要节日。
教育领域更是“双向奔赴”:2023年,新西兰有23907名中国留学生,占该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5%,居全球生源国首位,从小学到大学,中国学生的身影遍布新西兰教育体系;同期,新西兰赴华留学生超5000人,中国成为新西兰学生“海外留学第四大目的地”,两国还合作开设了5所“孔子学院”,让中文与中华文化成为连接两国青年的纽带。
4. 旅游互通:从“打卡风光”到“深度体验”
疫情前,中国是新西兰第二大游客来源国,每年超40万中国游客带着“指环王取景地”的期待,走进新西兰的草原、湖泊与雪山,为当地旅游业贡献超15亿新西兰元收入;2024年,中国赴新游客规模突破24万人次,2025年3月恢复至疫情前的61%,“皇后镇滑雪”“罗托鲁瓦温泉”“毛利文化村体验”成为中国游客最爱的项目,而新西兰旅游局也针对性推出“中文导游服务”“支付宝支付覆盖”,让中国游客“玩得舒心、花得方便”。
四、友好密码:小国与大国的“相处之道”
新西兰为何能成为中国“最友好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答案藏在四个“核心密码”里:
1. 独立自主的外交“不跟风”
作为英联邦成员国,新西兰却始终保持外交独立性——不盲目追随欧美国家的对华政策,而是基于自身利益“理性决策”。从1972年率先与中国建交,到2008年首个签自贸协定,再到2021年率先升级自贸协定,新西兰的每一次选择,都体现了“不随波逐流”的外交风骨,为两国合作扫除了意识形态障碍。
2. 务实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新西兰深知,自身“农业立国”的经济结构,与中国“庞大消费市场”高度互补——中国需要优质的农产品保障民生,新西兰需要稳定的市场实现经济增长,这种“你有我需”的互补性,让合作成为“必然选择”。正如新西兰前总理约翰·基所说:“与中国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因为它能让新西兰民众的钱包更鼓,生活更好。”
3. 多元包容的“文化基因”
作为由移民建立的国家,新西兰的文化底色是“包容”——毛利文化、欧洲文化、亚洲文化在这里共生共荣,没有“主流文化”对“小众文化”的压制。这种基因让新西兰能够坦然接纳中华文化,不将其视为“外来文化”,而是作为“多元拼图”的重要一块,为人文交流消除了文化隔阂。
4. 华人社区的“桥梁作用”
如今,新西兰华人人口超20万,占该国总人口的5%,从议员、企业家到教师、医生,华人已深入新西兰社会各领域。他们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新西兰社会的“参与者”,在两国出现误解时主动“释疑解惑”,在合作机遇来临时积极“牵线搭桥”,成为中新友谊“活的桥梁”。
图5 1947年,身着传统旗袍的中国女性与匈牙利钢琴家莉莉·克劳斯(Lili Kraus)在惠灵顿市政厅一场音乐会上的合影
五、未来可期:从“双向奔赴”到“全球协作”
站在新的时代,中新友谊早已不止于“贸易互通”,而是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在绿色发展领域,两国已启动“碳中和合作计划”,新西兰的农牧业减排技术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对接,共同探索“低碳发展路径”;在科技创新领域,奥克兰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在全球治理领域,两国共同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议题上发出“共同声音”。
对中国游客来说,未来或许能体验到“毛利文化+中式民宿”的特色旅游;对中国学生来说,“中新双学位项目”可能会越来越多;对中国企业来说,新西兰或将成为“进入拉美、南太平洋市场的跳板”——这份跨越太平洋的友谊,正在从“当下的便利”走向“未来的共赢”。
结语:160年友谊,不止于“远”,更在于“近”
从1866年淘金船上的华人先民,到2025年太平洋上的货轮往来;从1972年建交时的“试探握手”,到如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并肩前行”,160年的中新友谊试探:国家间的距离,从来不是地理上的万公里,而是心理上的“互信度”;合作的价值,从来不是“谁依附谁”,而是“谁成就谁”。
太平洋的风浪或许会有起伏,但中新友谊的桥梁,早已在政治互信、经贸互补、人文交融的基石上愈发坚固。未来,这道跨越重洋的友谊之桥,必将连接起更多机遇、更多温暖,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世界展现“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国家和谐共处”的生动范例。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