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25-09-30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今年6月,国际人力资源平台Remote发布的《2025年全球生活—工作平衡指数》报告显示,新西兰连续三年在工作生活平衡方面位居全球首位,在满分100分的评分中获得79.35分。这一成绩让新西兰在全球GDP前60个国家中脱颖而出,甚至超越了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和丹麦等传统发达国家。其领先地位并非偶然,而是制度、文化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解析:
一、新西兰工作生活平衡全球第一的核心支撑
1.灵活的工时制度
新西兰企业普遍推行弹性工作制,允许员工根据个人需要调整工作时间,甚至采用压缩工作周(每周工作4天)的模式。这种制度让员工能够更好地协调工作与家庭责任,避免因固定工时导致的生活与工作冲突。
2.坚实的带薪休假保障
新西兰法律明确规定,员工享有至少4周的带薪年假,加上11天公共假日,全年休息时间充足。更具约束力的是,雇主若拒绝员工合法休假需求,最高可被处以5万纽币的个人罚金,从法律层面为员工休息权保驾护航。这与排名第59位的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没有联邦法律规定的带薪年假保障,员工休息权益缺乏统一保护。
图1 新西兰海滨风光(图片来自百度百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普及的远程工作模式
即使是后疫情时代,新西兰企业仍广泛支持远程办公模式。这一模式大幅减少了员工通勤时间,降低了通勤压力,同时增加了员工对工作安排的自主权,让员工能更灵活地分配时间用于照顾家庭、处理生活事务或参与休闲活动。
4.效率优先的职场文化
新西兰职场文化重视工作成果而非工作时长,加班文化不被鼓励,管理者更关注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员工无需通过“熬时长”证明自身价值,只需凭借高质量的工作成果获得认可,从根源上减少了无效加班和内耗。
5.严格的劳动法规约束
除休假保障外,新西兰《劳动法》还规定,每周工时超过40小时的部分,雇主须支付1.5倍工资;若企业未依法支付加班费,员工可向相关部门申诉,企业将面临高额罚金。这一规定直接限制了企业随意要求员工加班的行为,为员工工作时间划定了“红线”。
6.自然环境的独特加持
新西兰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从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泊到绵长的海岸线,户外休闲资源丰富。这种环境天然鼓励人们下班后真正“断开”工作连接,投身于徒步、冲浪、露营等户外活动,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图2 喜爱户外运动的新西兰人(图片来自百度百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对“内卷”中的我们的关键启示
亚洲国家在工作生活平衡方面普遍表现不佳,排名最靠前的新加坡也仅位列第25位,这反映了亚洲职场普遍存在的长时间工作文化和竞争压力。新西兰的成功经验,为深陷“996”“内卷”的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
1、重新定义“生产力”
打破“工作时间越长越有效率”的误区,认识到充分休息的员工往往更有创造力和工作效率。新西兰的实践证明,减少工时(如4天工作制)并不必然降低生产力,反而可能因员工状态改善而提升工作质量,企业和个人都需从“拼时长”转向“拼效率”。
2、重视制度保障的基础性作用
工作生活平衡的实现,离不开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需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带薪休假、加班补偿等权益的具体标准;企业则应主动推行弹性工作安排、带薪休假落实机制等制度,为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提供实际支持,而非仅停留在“口号层面”。
3、推动职场文化观念的根本转变
摒弃“以加班为荣”“加班即敬业”的错误导向,树立“员工福祉即企业长远竞争力”的理念。企业可通过优化考核机制(以成果为核心)、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汇报、鼓励员工按时下班等方式,逐步营造健康的职场氛围;个人也需转变观念,拒绝无意义的“内卷式加班”,主动维护自身休息权。
4、借助技术赋能平衡
利用远程办公技术、数字化协作工具等,提升工作灵活性。企业可搭建完善的远程办公系统,允许员工在必要时居家办公;员工则可通过高效工具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流程繁琐或沟通不畅导致的时间浪费,将节省的时间用于生活与自我提升。
5、树立正确的平衡观
明确“追求工作生活平衡不等于缺乏野心”,而是为了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工作和生活。短期的“透支式工作”可能带来暂时的业绩增长,但长期来看,会导致身心疲惫、创造力下降,反而影响职业发展后劲。新西兰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非让生活为工作让步。
新西兰连续三年夺冠的事实表明,工作生活平衡不是偶然成就,而是社会政策、企业文化和个人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苦于内卷的我们,或许应该思考: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牺牲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新西兰的经验已给出答案——这两者并非不可兼得,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