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本文就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话题上,探究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介绍欧美日中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验,二是探究为什么要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三是探究政府如何帮助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拓展海外市场是一个偏微观与管理学层面的话题,在随后的随笔中再讨论,也就是说本随笔是侧重宏观的一个话题。
一、欧美日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验
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不外乎跨国公司与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专精特新/隐形冠军这类中小企业。我们分别以跨国公司和中小型企业,介绍欧美日中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验。
(一)跨国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验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现了相当规模的跨国公司,如当时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瑞士的雀巢公司、英荷合资的尤尼莱佛公司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美、日等国企业相继在拓展海外市场中体现了跨国经营的特征。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新兴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始组建了自己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数量空前增加,地区分布日益广泛。世界贸易组织表示,到2022年,全球拥有3.7万家跨国公司,2023年跨国公司全球贸易达到30.4万亿美元。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2/3的贸易和70%以上的直接投资。
先看美国。在世界众多的跨国公司中,美国的跨国公司以其实力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庞大而称雄于世界,掌控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潮头。美国的跨国公司与美元的国际地位、军事优势一并构成了美国霸权的支柱。国内许多知名企业其实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除我们熟知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百事可乐或可口可乐、沃尔玛、苹果公司外;还有我们不太熟悉的高科技公司,比如高通(Qualcomm),中国手机厂商都是高通的重要合作伙伴,思科(Cisco)为中国提供了一系列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和云计算等解决方案,杜邦(Dupont)广泛应用于中国汽车、电子、建筑等行业。
为什么美国会诞生这么多影响遍及全球的跨国公司。首先,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是一个资本立国的国家。政治经济环境都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其次,美国政府鼓励经商,对于跨国公司发展的壁垒很少;再次,美国自由的环境与高福利吸引了许多高科技人才。
再看日本。我们经常说日本是“小日本”,从陆地面积看,约为37.8万平方公里,从海域的视角看,约为485.8万平方公里,可见日本并不小。再看GDP,2023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9.37万亿美元,而日本为4.21万亿美元。上面是一个明面的数据。其实日本 还有一个海外的“隐形日本”。有专家认为,日本海外资产多达10万亿美元,这足足有日本全年GDP的两倍之多,其实这个“隐形的日本”就是跨国公司的日本。如果把外资在中国GDP占40%(也有专家认为在10%左右)算进去,中国的GDP就要打折。[1]一个翻翻,一个打折,可见跨国公司对GDP的贡献。日本战败后,为什么能在最短的时间发展跨国公司。除朝鲜战争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麦克阿瑟将军政治制度的设计。在政治方面,麦克阿瑟废除了日本旧的君主立宪制,实现了民主制度;在经济方面,则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仅用二十年,就在战争的废墟上,建成世界经济强国与科技强国。
(二)德国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验
我们以德国隐形冠军企业为例。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基本是中小型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是赫尔曼·西蒙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些企业通常在某个细分行业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明确战略,其产品、服务难以被超越和模仿。这些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一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在细分市场中取得领先地位。[2]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低调和专注。这些企业往往不为公众所熟知,专注于某个细分行业或市场,通过长期深耕和专业化经营,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它们通常奉行“不与记者、学者打交道”的政策,但在行业内却是众所周知的霸主;二是技术创新。隐形冠军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这种技术领先的优势使它们在细分市场中能够保持领先地位;三是全球化战略。隐形冠军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通常很高,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以更好地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四是客户关系管理。隐形冠军企业非常重视客户关系管理,通过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优质的售后服务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忠诚度;五是明确的目标和战略。这些企业通常有极其明确的目标和战略,致力于在特定领域成为最优秀的一员。
(三)中国“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新三样”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验
民营企业不能形成跨国公司,能打造“专精特新”的企业同样能拓展海外市场,比如“新三件”(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就是拓展海外市场的成功典范。专业化拓展海外市场,体现在这些产品都聚焦于特定的技术领域,比如在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它们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绿色能源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精细化拓展海外市场,体现在这些产品的制造过程都经过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技术优化,以确保产品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特色化拓展海外市场,体现在这些产品都是基于先进的科技和创新理念而开发出来的产品,例如,新能源汽车采用了先进的电池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的特点,光伏产品则具有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特点。新颖化拓展海外市场,体现在这些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上,“新三件”都是新兴领域内的代表性产品,它们的发展代表了未来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专精特新的民企代表有新能源的比亚迪,太阳能电池的隆基绿能与锂电池的宁德时代,等等。
(一)为什么不能支持国企拓展海外市场
其实,中国一直是国企拓展海外市场的,并取得令人曙目的成绩。但美欧等国认为,国企主要是凭借政府支持形成的竞争优势,这种非中立的竞争优势不仅扭曲了资源配置,而且还对公平竞争的国际经济秩序构成了威胁。对此,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倡导竞争中立规则,不论前期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框架,还是后续的美国总统拜登在2022年5月发起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都是意图将竞争中立规则作为新一代通行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竞争中立”其核心是对现有国际经济规则进行更新和调整,以“弥补现有的国际经济规则无法保证国企和民企公平竞争的缺陷”。竞争中立规则必然遏制了国企拓展海外市场。因为国企在参与全球竞争中,得到政府的各项补贴,并导致欧美等国对中国国企进行反倾销调查。在国企拓展海外市场开始受到制约与制裁的情况下,推出支持民企拓展海外市场无疑是智慧之举。
(二)为什么需要民企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一是这是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一种举措。我们知道,产能过剩会导致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明显增加,增大金融风险;会导致企业缩减规模、停产、破产,导致大量失业,失业增加,会导致消费不足,进一步导致通货紧缩。当国内市场产能过剩时,这时向外拓展便成为了国家与民企追求持续发展的明智之选。因为,拓展海外市场,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二是支持民企拓展海外市场,可以帮助中国由出口导向模式,向海外直接投资、形成跨国公司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这一方面可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市场。英国是因海外市场而崛起,因失去海外市场而衰败的案例。三是支持民企拓展海外市场,更有利于在国际市场竞争。我们知道,美国的跨国公司都是民企。比如,美国的IBM、苹果、宝洁、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戴尔、惠普、沃尔玛、谷歌、亚马逊、英特尔、通用、福特、IBM、耐克等。不仅有前沿科技品牌,还有基础工业和日常消费品牌,比如舒肤佳、气喘、飘柔、中华牙膏等等,甚至大家都喜欢吃的双汇肠,甚至可以说在任何领域都有其王牌的存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丰田汽车,本田汽车,日产汽车,松下电器,索尼电子、电器设备,东芝电子、电器设备,夏普电子、电器设备,三菱重工,铃木汽车,理光办公设备,富士通计算机办公设备,佳能影象器材、办公设备都是日本民营跨国公司。
(三)为什么中国民企难以拓展海外市场
首先,中国没有做大做强民企的国策,因此很难形成跨国公司。我以为,现在过度强调的“56789”,本质上限制了民企做大做强,限制了民企打造跨国公司的路径。其次,在国内,普遍认为,国企才是共和国的长子,是亲生的儿子,是中国国民经济的脊梁;而民企虽然是自己人,但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国企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助于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有能力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让中小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就动了共和国的脊梁,就不是政府配置,政府计划经济调控手段就失灵了,就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从法治上保护私产不受侵犯
虽然,这在中国法制建设上已经基本解决,但在法治环境中并没有很好解决。说法制基本解决,是宪法第七条依然存在所有者歧视问题,没有淡化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经济成分的差异性表述。40年前的改革开放,原本中国确立了一条从法制走向法治的康庄大道,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权力从法律的笼子中溢出越来越多,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越来越多。从现实经济运行看,中国虽然建立了越来越多的法律制度,但距离法治却越来越远,民营企业受到侵犯的例子屡见媒体。
(二)改变对民企错误的认知
虽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法律上、文件上、政策上领导讲话上时常把民营企业家当成自己人,肯定民营企业对国家56789的巨大贡献。但在中国人最基本的意识形态领域,依然灌输资本家是剥削之源的错误观点,这可以从小学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到大学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看出。虽然政府频出大量文件保护民营经济,但都因意识形态根深蒂固的认知使这些文件被无形的抵制或消减。民营企业家认为,现在不过是“放水养鱼”,不过是“养肥了再宰”,不过是现在经济不好的策略,并不能保证“一百年不变”,更不能保证永远不变,保证私有财产永远不可侵犯,还是“躺平”为好,或“一润了之”。
(三)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中国是一个大国,而大国经济重要经济特征之一,就是拥有大量的跨国公司。这需要调整国策,调整国企做大做强的战略,调整国企拓展海外市场的战略,要以民企为主力军,要把形成民营的跨国公司作为国策。未来能产生多少民营跨国公司,是中国经济做大做强的重要经济指标,或最主要的指标。鼓励民企做大做强,做成跨国公司,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
(四)进一步优化民企营商环境
中国有句俗话,根深才能叶茂。一棵树只有其根系深入土壤,吸收到足够的养分和水分,其枝叶才能繁茂生长。如果把“根深”理解为民企在国内的生存环境,把“叶茂”理解为成功的拓展海外市场是可以的。如果国内营商环境不好,根不深,则叶很难茂,就是很难成功拓展海外市场。怎样才能根深,就需要养分和水分,就是国内营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特别是营商环境的国际化、市场化与法治化的改善与优化。
(五)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海外文化
常乃惪在《中国的文化与思想》一书中指出,学习海外文化可以带来新的元素和视角,可以激发文化创新、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更加开放和包容。不论是崛起的周朝,还是鼎盛的唐朝,无不是吸纳外来文化的产物。[3]民企拓展海外市场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学习与交融的过程。中国民企要拓展海外市场,就必须虚心学习海外文化,包括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
(六)帮助民企遵守海外的法令法规
一是要遵守国际贸易法规。这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相关规则、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等,特别是政府要遵守WTO的条款;二是遵守知识产权法规。中国的崛起就是“山寨中国”的崛起,如果从“山寨中国”走向“创新中国”这需要遵守知识产权的法规,既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也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三是遵守税收法规。不能把国内因高税赋而做假账逃税的习惯带到海外去,否则会罚的血本无归;四是遵守劳工法规。我们知道,中国民企在国内基本是搞996与007的用工制度,这自然导致不少西方国家的抵制,以致暴力抵制,比如意大利与西班牙等国的鞋厂与服装厂的员工与老板焚烧中国温州的鞋店与服装店事件;五是遵守反腐败法规。中国民企官商勾结、行贿是生存之道,所以,不能把国内运用熟练的贿赂方法移植到海外去,这样不仅不能拓展海外市场,还有可能触犯国外的法律,锒铛入狱。[1]不论外企占国内GDP的多少,但外企贡献了22.5%的工业产值,28.3%的工业利润,16%的税收,38.7%的外贸,以及20.7%的研发投入,这个是没有分歧的。[2]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是德国著名的管理学思想家,被誉为“隐形冠军”之父。他通过对德国众多中小企业的深入研究,发现隐形冠军企业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但往往因为专注于特定领域而鲜为人知。西蒙教授认为,这些隐形冠军的成功之道在于其高度专业化、持续创新和全球化战略。他的思想精髓被总结在《赫尔曼·西蒙系列》等书籍中。[3]常乃惪.中国的文化与思想[M].中华书局出版,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