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德成动态

“我想当行长”:中美教育视角下的梦想与现实 原创 春风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24-04-12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在教育体系中,中美两国的教师对待孩子的梦想和志向往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更凸显了两国社会制度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最近一则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老师将一位小学生的愿望录制下来,并公之于众,这名小学生表达了自己长大想当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长,继承他的爸爸……这一举动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有人认为老师的行为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更是对孩子梦想的一种打压;更多的人则被这条视频激起了内心对垄断领域或者国企“近亲繁殖”“代际传承”的广泛不满。
   笔者认为,这两者其实是一体的,教师对孩子梦想的打压背后,是中国社会的阶层固化与资源分配不公。在中国,“一家三代烟草人”“岳婿双行长”等好工作代代相传的现象比比皆是,烟草、石油、电力、电信、税务等领域的“近亲繁殖”屡见不鲜,有人戏称“G企是私人的”。这种现象使得财富和职位很大部分只能通过血缘传承,普通百姓孩子的上升通道极其有限。当普通百姓的孩子还在找工作、考研或考公路上苦苦挣扎的时候, 24岁专科生已经一跃成为了某中字打头的国企副总。
图片
   相比之下,在美国,孩子们被赋予了无尽的可能性和梦想的空间。当一个孩子满怀憧憬地说出“我长大想当银行行长”的愿望时,他往往会得到周围同学的热烈掌声和老师的积极鼓励。美国的老师大概率不仅认可这种远大的志向,更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这个例子中,美国的老师可能会鼓励他设计一下怎样当行长,问问他认为当行长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银行,或许还会让这位学生在班级开设 一个模拟的银行,实际操作一下存贷款业务等。
   这种教育方式背后,是美国社会对个人自由、创新和梦想的尊重和鼓励。在美国人看来,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有多么遥远或不同寻常。他们相信,只要孩子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他们乐于为孩子们提供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坚定。
图片
   正如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那位父亲所说:“别让任何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只要拥有勇气和决心,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实现梦想的自由和可能性。无论他们的出身如何,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和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公平、开放的社会氛围,为美国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中国孩子的梦想照进现实,单靠教育不行,最需要的还是社会制度的变革。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