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德成动态

李京文:一辈子都要做“八九点钟的太阳”(二) 李斯嘉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21-01-26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李京文:一辈子都要做“八九点钟的太阳”

作者:李斯嘉《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5日 11版)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李京文(前排中)和苏联同学合影


图片

李京文和老伴余平 

【大家】

学人小传
  李京文,1932年生,广西陆川人。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953年到苏联留学,1958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主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参与制定了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著有《科技富国论》《跨世纪重大工程技术经济论证》《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等。

开拓学科领域,构建理论框架

  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学术界,李京文的开拓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从1985年到1998年,在李京文领衔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13年里,“奠定了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态势和基本框架,也奠定了数技经所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李平这样评价他的成就与贡献。

  李京文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带领团队完成了一批有重大意义的研究,发表内部政策报告一百多篇,出版专著40多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获颁“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学奖和十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在技术经济学领域,他构建了学科理论框架,专著《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是我国技术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基本著作之一;他应用这套理论,带领团队在中国首次系统研究了技术进步的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的相互作用,主编出版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丛书,成为这一领域的奠基性著作。

  在数量经济学领域,他将数量经济学应用于经济研究,主张经济学要建立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之上,引导我国经济研究工作从以定性研究为主转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丰富了我国经济研究的分析方法,使我国经济研究规范化。与此同时,他还在国内首创用数量经济方法对国民经济和区域、企业发展进行预测。自1990年起,作为执行负责人,每年春、秋两次公开出版《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

  “光是研究理论不行,要把理论跟项目结合起来。”李京文学术研究的旨归一向明确,不是为学术而学术,研究成果必须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向社会经济建设实践跨越,让经济学研究由社会科学领域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程技术领域推进,实现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交融与结合,促进社会性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为了践行这套信念,同时验证自己的理论成果正确与否,他开始将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先后主持了三峡水利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南水北调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经济和财务论证。

  在三峡水利工程的项目论证中,作为经济论证专家组副组长,他带领团队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得出了结论:“三峡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国力能承受得起这个工程的建设,建议尽早开工建设。”

  “京文先生在这些大型项目的论证当中,拓展了项目的评价方法,加入了宏观和区域经济影响的分析,从此,让我国超大型项目的评价更具科学性。”李平说。

  因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上做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倾心教育事业,带出一批学生

  回顾自己的人生,李京文坦言,有两件事情最让他有成就感,“一是对技术经济、数量经济理论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二是培养了一批学生,我希望他们能把我的理论知识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自中年转轨进入学术界以来,李京文已经培养博士生50余人、硕士生70余人及博士后10人,目前年龄最小的博士生是“90后”。

  严格、宽容——一提到李京文,不管是学生还是后辈,大家口中出现得最多的就是这两个关键词。

  “李先生要求我们要先做人,后做事。”在《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李志军看来,在数技经所跟随李京文攻读研究生的三年对他一生影响至深,“他对人非常宽容,全国各地不少年轻人慕名找他请教一些问题,只要时间允许,他都愿意帮助,他的人品值得我们学习。”

  李平的看法和李志军不谋而合,“他特别乐于助人,不管对领导还是普通学者,都有求必应,这是大家公认的”。

  1989年,李平初到所里工作,彼时李京文正承担着多个国家重大课题,亟须协助。有一天,李京文找他谈话,列举了很多项目,询问他对哪个感兴趣。李平思考了一下,坦诚相告,说这些项目他都不感兴趣。他至今记得,李京文没有表现出不悦,只说以后有更适合的项目再合作。“非常包容,非常大度,非常尊重学者,尊重学术发展规律。”李平感慨。

  与为人宽容形成对照的是,李京文在学术上的严格。李志军说,当年他从物理学跨考经济学,在导师李京文的指导下,从课题怎么承接到毕业论文怎么写,一点一点地学。“论文初稿出来后,他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帮我改,非常认真。”毕业时,李京文希望他留在所里工作,但李志军有自己的想法,“我说我还是想出去闯一闯”。最终,李京文尊重他的选择,遗憾而宽容地送走了这位自己严格训练出来的学生。其后,李志军前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成为一名经济学研究者。

  1998年,卸任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所长后,李京文掌舵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从海内外引进博士80人,充实了师资队伍,牵头申报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两个博士点,并亲自指导培养了博士50余人,为管理学科与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的李国俊至今难忘在导师那里受到的“折磨”。“和他讨论论文时,他习惯剥茧抽丝地拷问选题意义和思路,一直问到你想清楚、说清楚为止,讨论结束后,总是感觉冒了一身冷汗,但是对选题会有新的思考,产生新的思路。”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张华也对导师的“挑战”记忆犹新。攻读博士期间,他因为日常工作繁忙,差点放弃博士论文。“但李先生说,忙不是理由,鼓励我不但要接受实践的挑战,还要总结实践,升华理论,让理论继续为未来的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在李京文的鼓励下,张华坚持了下来,完成了博士论文。“可能还是个不错的博士论文。”张华笑着回忆。

  出生于1932年,李京文如今已年届九十,但依旧“少年感”十足,聊起感兴趣的话题,还是像发现了“新大陆”的孩子一样,两眼放光。因为腿脚不好,他近年已经较少去学院办公室,但每天在家还是看书,关注最前沿的科技,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思考着最新的问题。

  十几年前,李京文得了胆结石,因为工作忙,一直拖着没治疗。等到病情严重不得不手术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时间,手术效果不好,还落下了腿脚的毛病。

  “他就是这样,除了研究和工作,对个人的事情并不那么在意。”余平略有些嗔怪地说。评价这位在苏联相识、携手半个多世纪的老伴时,她口中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无趣”,“和我认识他的时候一样,只爱看书,一点变化都没有”。

  女儿的评价也如出一辙:“工作可能就是他最大的爱好。”在她眼中,父亲首先是一位专注于科研工作的普通知识分子,一位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严格要求、负责任的教师。“他从来不会对姐姐和我进行说教,但他对待事业专注和执着的精神、在生活中谦虚包容的态度都深深影响了我们。”

  “当年毛主席到苏联去看望他们,说他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一辈子都记得这句话,觉得振兴祖国,是自己的责任,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我的父亲。”周全露出了骄傲的神色。

(作者:李斯嘉 单位:复旦大学)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