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邹俊煜:祖宗家法之君臣对问 原创 邹俊煜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20-11-01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第二章  祖宗家法

历史好像有其周期性,每一个强大的王朝前面都有一个混乱而短命的朝代,大汉的前面是秦,盛唐的前面是隋。现在混乱而短命的五代已经消亡了,赵宋王朝能否像汉唐那样振衰起疲,基业长续?历史选择了赵匡胤,也在考验着赵匡胤。他站在前朝的肩膀上,进行着深度的历史性反思,一场全局性的大变革在他手中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其所建立起来的新规新制,后世称之为“祖宗家法。”
第一节    君臣问对
一代雄主赵匡胤行武出身,从一个基层兵卒一步一个脚印做到后周的殿前都捡点,到最后登基立国。战火硝烟历练了他驾驭复杂局面的控盘能力和操盘艺术,加之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其政治思辨能力也是当时一流的水平。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丰厚的实践底蕴,善于反思的认知能力,使他具备了超越历史的必要条件。
天才看少年。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其父赵弘殷曾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王朝带兵打仗,可谓军人世家。从小在军营长大的赵匡胤爱习武,性豪爽,经常打架闹事惹麻烦,天生就是个孩子王,有统御他人的禀赋。为了管束他的放荡不羁,父亲找来当时洛阳久负盛名的大学者来教他,可他吊儿郎当,在他幼小的心里认为“先生”不过是一些摇头晃脑的腐儒,没什么本事,因此见了先生也不拜。这招致了父亲一顿训斥,好在先生并不在意,慧眼识珠,从他的叛逆中看出了一丝逼人的王者霸气。于是,先生不仅收了他,还在课堂上讲解什么是有真本事之人,他说道:“夫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察天文,知地理,分阴阳,辩正邪。以浩然正气营百千功业,用无上正法成万世奇勋。若更兼教民以行之,则比之仲尼也不遑多让矣。世间之事自由世间人为之,但凡欲以一己之力驱使众生,或者因一时强盛而欲以人力抗天命者,皆非正道。”赵匡胤天资聪慧,虽不尽懂,但一下就触动了他的慧根,心中油然而生敬仰,跟着先生求学问了。后来他问先生:方今天下大乱,很多人失去亲人,无数百姓惨遭兵祸,您以为当以何法济之?老先生心中窃喜,认定眼前这小子绝非凡夫俗子,于是放慢语调回道:天下大乱之根源,在于一个‘兵’字。自唐末以来,天下群雄皆拥兵自重,而骄兵悍将又因一己私欲而妄行废立,致使九州分裂,战乱连年。故此,若要结束乱世,安邦定国,还需有大力量、大智慧之人一统天下兵马。只有三军畏服不做乱,中国方可安稳。
天降大任于斯人,担当大任的精神种子就这样在少年赵匡胤身上播撒下来了。
后汉初年,赵匡胤到处游历,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事业,足迹遍布华北、中原、西北等地,但都未遂愿。据说,他在湖北襄阳巧遇一位老和尚,老和尚不仅热情收留、款待他,与他纵论天下,而且还慷概解囊,资助他大量的钱物,并叮嘱他往北去发展会有奇遇。赵匡胤往北去以后,正赶上后汉枢密使郭威在河北招兵买马,他投奔到了郭威的帐下,由此开始了他职业军人的革命生涯,那一年他21岁。赵匡胤武功高强,英勇善战,又好结天下豪杰,在随郭威征战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公元951年,一群士兵哗变推拥郭威称帝,后汉灭亡,后周建立。三年后郭威去世,养子柴荣即位。赵匡胤又深得柴荣赏识,执掌禁军。柴荣是五代乱世中难得一见的明主,雄才大略,又有一统江山的抱负。他在军事上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即先平定南方实力较弱的西蜀、南唐,再集中力量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在国家治理上提出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治国战略,其作为政治家的战略视野和胸襟在当时无出其右。赵匡胤作为柴荣帐下的主力战将,不仅从内心深处敬佩和忠于柴荣大帝,而且深刻领会和践行柴荣的战略构想,冲锋在前,屡建奇功。柴荣登基初始,北汉来犯,赵匡胤随柴荣挥师北上,在出师不利的情况下英勇战斗大败北汉军队。公元956年,他又跟随柴荣三征南唐期间,在攻打滁州的战斗中,赵匡胤几度陷入困境。当他正一筹莫展之时,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来到了他的身边,他就是赵普。赵普是经宰相范质的举荐,被柴荣任命为军事判官来到滁州的,协助赵匡胤管理州政。由此,也开启了两赵之间并肩战斗,共创大业的革命生涯。公元959年3月,柴荣在基本平定南方之后,开始雄心勃勃地挥师北上,致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就在革命形势大好,战争处于决胜的关键时刻,一代雄主柴荣却不幸病逝,英年早逝,让人扼腕。随后,在赵普等的精心策划下,“陈桥兵变”上演了,历史的重担压在了赵匡胤的肩上。
   江山易主,一些拥兵自重的旧有势力并不臣服,其中,尤以后周旧臣李筠、李重进等的反抗最烈。赵匡胤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击溃这两股后周残余势力,初步稳固了新生的政权。此刻,有两个致命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一、如何驾驭那些军权在握的实力派将领,以防政权被颠覆,从而确保皇权延续,江山永固;二、如何尽快结束藩镇割据的纷争局面,收复燕云十六州,统一天下。他站在柴荣的肩膀上,总不能做的比柴荣还差吧。这两个问题简单一点说,一个是安内,一个是攘外,两者都很重要。为此,他寝食不安,绞尽脑汁。
    赵普对此是心知肚明的,他明了圣上的心思。一天,他故作沉思状,请教圣上:“陛下,臣思量唐末以来天下大乱之根源,竟不得其解,故此烦恼。”
    赵匡胤哈哈一笑,明明对方打着了自己的痛处,却故意卖着关子,把一个本来沉重的话题说的云淡风轻,笑道:“朕道是什么难事,原来竟是此事。朕以为根源就在于一个‘兵’字。”他把当年读书时先生说过的那段刻骨铭心的话也说了一下。
    赵普道:“陛下虽知其表,却不知其里,只能看透世间,却无法驾驭众将。”
    赵匡胤把控话题的能力超一流,见火候差不多了,便趁势把球踢了回去,反问道:“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乱不息,其故何也?朕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掏心窝子地说道:“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也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也。”
赵匡胤神色凝重地看了一下赵普,这既是高度认可,又还带着一丝疑问。作为一位从硝烟弥漫中走来的帝王,他又何尝不知道“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对于帝王的危害呢,又有哪个帝王不愿意削藩呢?但他所看到的削藩成功的没几个,阴沟翻船的倒不少,远的不说,五代时期就有好几例。后唐愍皇帝李从厚刚一登基,为了牵制实力雄厚的凤翔节度使李从珂(系皇帝李从厚的义兄),决定把他调离凤翔老巢到太原当河东节度使,但李从珂拒绝接受,并且起兵攻到都城,把皇帝给废了,自己当了皇帝。可是,他当皇帝以后也如法炮制,也决心削藩,下手的对象就是其姐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他要把石调到山东郓州当节度使。但是,石敬瑭也同样拒不接受,并依靠契丹的力量起兵叛乱,把后唐给灭了,自己当皇帝,建立了后晋。至于赵匡胤本人,也多少与削藩有关。柴荣后期对赵匡胤也是有所提防的,只是由于柴死的早,也死的突然,没有来得及实施。柴荣死后,符太后就一心要削夺赵匡胤的兵权(也许这是柴的临终嘱托),赵便开始密谋反击了,于是演出了一出“陈桥兵变”的历史大戏。这削藩呀,不削不行,削得不好更不行,本来君臣之间还有一种脆弱的平衡,但平衡一旦打破,操控不好就会引来灭顶之灾。当下,那些手握重兵的实力派不都是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阶级兄弟吗,这藩如何削得。赵匡胤不仅是战略家,更是操盘手,他要考虑战略落地的问题。他再次发挥他的表演才能,站在道德的高地,有意挑逗着赵普,说自己是靠这帮兄弟们称帝的,现在一当皇帝就收他们的兵权,未免有点不近人情。
赵普急了,说:“陛下,今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慕容延钊等人皆为禁军统帅,执掌天下精锐,陛下不可不早做准备,陛下当授这帮将军高官厚禄,奇珍异宝,将其兵权收回,如此方能保大宋江山万世永固。”
赵匡胤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他们对朕绝无二心。”
赵普高声道:“臣也不忧其变也。然臣历观数人,皆非统御之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时亦不得自由也……陛下,臣所言尽为大宋江山,也是为了天下苍生不再受兵戈之苦。臣自滁州追随陛下至今,始终认定您就是拯救苍生之人。臣的话说完了,何去何从,陛下自处之。”赵普把话说穿了,意思是说,皇上您的那些阶级兄弟对您确实忠心不二,但他们都不是统御之才,驾驭不了部下。万一下面兵变作乱,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了。弦外之音,当年您对柴荣也很忠诚呀,可后来还不是身不由己。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皇上您就看着办吧。
赵匡胤默不作声,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作者简介:

邹俊煜,江西省庐山市人,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现任武汉市汉阳区人大委常委党组书记、主任。曾先后在武汉市经委、硚口区人民政府、汉阳区人民政府及区委组织部工作,主要从事政府经济管理工作。任职期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区级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及政府机构改革等多项改革任务,对改革工作有兴趣、有研究,也有基层实践。在地方党校有过多次就王安石变法及对当代改革意义的专题讲座,深受基层同志好评。工作之余,爱好历史、文学,关注当下,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参与过武汉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百年武汉》的剧本撰写;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学术文章。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