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超能”的母亲(三):抗恶纾难似儿男 吕盛东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19-11-10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接上篇说到母亲出嫁前娘家的悲惨境况。此篇续写母亲面对“三恶”肆虐,并没有因为年少力弱而俯首帖耳、而是巧力斗恶和助力抗日,对于家里面临的种种困境、也没有因为年少而躲避、而是勉力担责并发挥缓和困难的“特殊”作用。娘家人说母亲不是男儿身,自当男儿用。

吁合牧童斗恶婆。上篇说到大姨出嫁到陈麻婆家受尽其百般虐待。母亲见状知情,又无法去救援,心中自是愤懑,总想寻机施发,忽一日遇到小机会。那是一个秋日的清晨,母亲与众牧童从斧头湖畔草场牧牛归来,经过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闻着那一阵阵飘来的玉米清香,看着那壮绿的玉米杆叶上已成熟饱满的苞米,大家都称赞这地里的玉米长得好!突然发现这静静的青纱帐有一处摇动,摇得那里玉米苞上的红缨子也颤动起来,忽然,从摇动处钻出一个大个子婆娘。大家定眼一看,原来是陈麻婆。她劈头抓着一个赤身裸体的少妇,朝着牧童们大声喊叫:“放牛伢崽咧,都来看这个卖x的哦!看她丑不丑?”转身又向那裸身少妇责骂:“你说丑,今日就叫你丑到底!”这时候,那少妇哀求道:“好痛!好痛!婆婆放手,放手!我摘,我摘!”等麻婆一放手,这女子立即躲进玉米丛中,哀声哭叫:“弟弟妹妹们,我是她陈家的大儿媳妇,她要我偷这里的玉米,我说偷别人家的东西丑,她就剐了我的衣。”母亲一听,怒火顿起,喊道:“打这个陈麻婆!”于是大家跳下牛背,一窝蜂地捡起路边和地头的土圪垃和石头籽象雨点一样砸向麻婆。麻婆开始发楞,一下子清醒了要逃,母亲和两个大的男童就追着打。一边打一边喊:“打强盗哦!打强盗!”回家后,母亲不解恨,又找这两个大的哥哥“求计”——么样才能整整这个陈麻婆,整得她再不敢打我桂英大姐。有点主意的泼富哥说:“我们编几句偈子到处唱,刹刹她的恶气。”第二天清早母亲她(他)们一群放牛娃,特意弯路经过陈麻婆家所在村落,一路随着牛铃的伴音,齐声唱道——

陈麻婆,第一丑,

偷人地里不收手。

陈麻婆,第一恶,

打煞媳妇把衣剥。

陈麻婆,第一坏,

鬼神要她早早败!

他们去时唱、回时唱,近处唱、远处唱,只唱得麻婆心怵流汗。她跟寻到牧童集中分布的三个村落“告状”,众人不理,只有一人讥讽道:“我还是去把我屋的玉米地看紧哦!”麻婆只得悻悻而去。据说这一唱也曾一度败了她虐媳的戾恶之气。

助姐修路慰爷娘。大姨出嫁后不久发生了国民党政府强占百姓土地开建咸宁至武汉公路(即后来的107国道的一段)的事。这条公路建设无偿占用了外公家2石③余良田、1石多好地(共30多亩),让外公外婆一生奋斗所积地产顿时损失近半,而且还分配其家限时修筑一段长一丈五尺宽6丈(换算为100平米)的公路及一条横穿其下的过水沟。外公说,修路本是利国利民积德行善的好事,若与我们好言相商,断无不允的,可是政府来人强打扼要态度蛮横,就叫人烦恼了。再说这农忙时节还逼着要修一段路,哪里腾得出劳力。甚得外公宠爱常依在他身边的母亲,听到外公的烦心之言后,即找二姨商量能否由她姐妹俩承担起这修路之事。二姨带着我母亲向外公“请战”。外公说“这一定是玉宝跟你说的。记住,这政府的活是派得无理,可是这路是修得有德的。你们一定要把这路修好!”于是能干的二姨带着母亲挥锄用锹苦干月余优质完成,获一次性验收通过。其间最困难的是寻来块石以垒沟、借得夯具以筑土这两件事。亏得母亲牧牛时发现哪里有好石条,并听说哪家有夯具,因而引二姨一起去用自家牛驮回这两样东西才顺利完成的任务。

引弟牧牛帮双亲。牧牛原是大姨的专务,她出嫁后,外公一时为家中无人能黑早起床去牧牛而犯难,母亲见状主动”请缨”去接班。当时她只有五六岁,疼爱她的外公特地把放牛娃们招集在一起,每人抓给一大把特地从街上卖来的糖,要他们前后簇拥照顾着年龄最小的母亲。前文已写母亲牧牛不久即抵不住湖地草场疟蚊的侵袭而染上严重的疟疾病,但她忍受着头痛发烧发冷呕吐流大摊鼻血种种痛苦,也始终未误天明前牧好牛,天亮时交牛用的任务。外公经常在接牛时望着幼小母亲拖着病体打着呵欠还望着他强笑的样子,既隐隐心疼,又感叹这个顽强孩子再一次应急帮了双亲。其后全家接连经历了大姨出嫁遭虐和近半田产遭损的两件不快事,正在全家为这两事烦恼未已之时,舅舅出生了,全家又由恼转喜,尤其是外公高兴得哼起了戏文。但舅舅一满月,外婆和外公又犯了愁。因为他们要和二姨到田里地里全忙活,哪有时间照护舅舅。这时又是母亲蹦到他们跟前说:“我每日可以天亮前就放好牛,回来老弟就交得我来照护,不耽误你们做事。老弟要吃奶我就抱去送得娘。”望着这么稚小就懂事又顶事的孩子,外公外婆只是心头发热,一时竟说不出话来。母亲疼爱这个漂亮的幼弟,初时是常抱着他坐上家里那头温顺的牯牛,寒凉天在露天晒太阳,暑热季在大树下乘凉。直到有大人提醒“危险”之后,才下牛抱着弟弟玩。外公外婆老来得子,自是珍爱,说是为了好养要把他作女孩打扮。母亲依言为眉清目秀的幼弟穿上了好看的花衣,编着乌黑的辫子,别人只当他是个女崽,只到看见他站着拉尿,才知道他原是个小男生。

敢劝二姨勇“休夫”。勤劳的二姨也被外公依“媒妁之言”出嫁。这又是一次误嫁,嫁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男人。二姨婆家家里家外、田里地里,全是她一人操劳,怀孕在身时也不停劳作,分娩当日还要挣扎到灶台做饭给他吃。外公陪嫁给二姨的丰厚嫁妆这个姨夫还要变卖挥霍,幸被敏捷的二姨发现当即转存于何家老舅。不久日军攻击我华中,我中国百万大军在武汉周边顽强抗击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武汉大会战”。会战结束,中国军队撤离,日军占领武汉,又很快来占领咸宁。外公安排全家女眷带着年幼的舅舅到深山躲避日军,从头年的7月到第二年的3月整整逃难8个月的时间。二姨也带着那个无用的姨夫抱着尚只月余的乳孩,加入了娘家人往七都深山躲避的行列。对外公这个长外孙,全家都很怜爱,母亲在照护舅舅的同时也经常抱着他细心呵护。但简陋的环境不利于婴儿生存,这婴孩感冒发烧了大人们因条件所限而无法护理。二姨叫姨夫去找医生,他居然说懒得动。孩子死了,大家悲戚,可这个麻木的姨夫还说这个小累赘丢了不值得伤心。死了孩子都不伤心,忍耐了许久的二姨终于是对这个男人死了心。回家后,跟他过起了分开过,再也不搭理的日子,但是碍于封建礼教而不敢与这无情的男人离异。一天母亲带着舅舅来看二姨,她说看不惯这个姐夫,并说听两个放牛哥讲,现在汉口的年轻人是自己找自己喜欢的人,过不下去的可以离婚。你就干脆学汉口人跟他离婚,再找个好的人。二姨找那两个放牛娃核实情况后,果敢地与那个懒惰又麻木的汉子离了婚。

求得外公慎“择婚”。母亲知道外公疼爱她这个幺女,但也知道他思想守旧,怕在自己的婚事上再出现大姨二姨误嫁的悲剧。她就求外公慎为自己择婚,并把大姨最后泣别时说的一句话讲给外公听——“玉宝啊!大姐活得无路走了哦。你长大了,一定要爸跟你找个好人家啊!”外公听罢,满眼噙泪,郑重地点了点头。于是,外公反复比选媒人,终选了一个可信的杨其洲老爹为媒。他单请杨爹宴饮,嘱托他,要到山里去寻个有公爹而没有公婆的人家,找个纯正健康的男孩为婿。他有些偏颇的理由是,一怕弄不好又会找个不良婆家、而婆家种种不良皆是婆婆所致;二怕再找的城边伢还是不良善,而认为山里伢应该壮实纯朴勤快。当媒人杨其洲爷爷寻访许久回来说:“选上了温泉潜山背后高屋吕这个耕读传家的村落,找到了一个冇得老娘只有老头的人家。这老头叫吕安成,是个有名的种田师傅。他只有一个崽叫吕邦凡,这个崽好啊!么样好哩,编个‘三字经’你听一下:‘面相好、人慈和,身段好、力气强,种田好、会木匠,心算好、会生意'”。外公听罢连说:“好!好!好多地方都象我啊!”就这样定下了这门亲事。

嫁夫助力抗日事。1939年8月,外公刚去世一个月,15岁的母亲即被吕安成爷爷急迫约嫁到他家为儿媳。嫁前母亲听人误传夫婿是个五六十岁的丑老头,但又想到媒人杨爹那般慈诚的介绍心又不信,遂横下心来“见面再说,我的脚快,受骗就跑!”待到成婚,父亲的养父安成爷爷已经去世,他老人家还是没能在病榻前看到久盼的儿媳妇。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又一桩悲心事。年少的母亲当时并不了解这一情节,她只奇怪拜见的高堂怎么是个婆婆。当得知这是父亲刚从马桥镇关帝庙接回的亲生母亲,一个有些风度的婆婆,特别是见到22岁的父亲真象杨爹说的那样好,她的心儿乐开了花。母亲到父亲跟前,虽享受着关爱,但一想着体弱的外婆和年幼的舅含泪送她出嫁的情景就心酸。捱到第二年正月十五了,母亲就跟父亲说,你在吕家冇得田种了,那就到我娘屋去栽田吧。谁知母亲娘家的田虽多,但因地契已被老舅婆夺走,外婆不便给我父栽种,只得先去旁村租种一熊姓人家的田。其后母亲找有见识的族兄光凤哥帮助寻购到六斗(六亩)已荒之地,并问知此地宜种芝麻。父亲凭经验也认同此议,于是精心耕作,施足底肥,选播下粒粒新饱的芝麻种后,他就放心地去做脚贩生意了。母亲带着外婆整天待在地里,将三块地里的杂草薅得一根不剩,将每一株芝麻植护得挺拔茂盛。而年幼的舅舅就在附近放着牛。虽然父亲有信心获得好收成,但怎么也没料到这块地的这一茬芝麻长得出奇的好。母亲说,所有芝麻都一人加一手高,每株芝麻又是枝枝分杈,芝角成团,枝枝都长成了“鹿角霸王鞭”。收获时,母亲又请光凤哥前来悉心指导。光凤哥说,不远处有他家的堆脚,堆脚旁虽有水塘,但用近处的弃砖可码两道长埂防水,再在砖埂上架上树干树枝,上面铺两个最大号的晒垫把刚收割的芝麻杆薄薄地摊开来晒。父母依言码晒了三天,又在他的指导下把晒得透干的芝麻杆转移到旁边晒场,用牛拉着石滚碾压。又在他的指导下将收获的芝麻全部筛过,净杂分装。他说,你们可把其中有杂质的芝麻送到榨坊榨油。日本人很喜欢芝麻和芝麻油,用它可以换来紧俏的盐。这是日本人严控食盐环节中可为我们利用的一个空档。我爸依言用这些芝麻和麻油去日本人那里换了大量大颗粒的海盐,装满了高屋吕我家卧室的一面中空隔墙,并塞满了那架木雕老床之下的空间。在挑运芝麻和食盐的过程中,母亲协助父亲跟高屋吕的乡亲们只打了一个招呼,就来了上十人。大家多装快走,十分卖力,对比有些风习不正的村落,我耕读传家的高屋吕村之人心自是不同。当然这也反映出村人对我父母的信任。

每个人的身体绝不能缺少食盐所能提供的营养成分②,长时间缺盐就会疲乏无力,甚至会生出多种疾病。为削弱抗日队伍战斗力,日军严控食盐供应,凡发现贩盐到日据区以外者格杀勿论。因此,抗战期间,食盐成为老百姓和我方军人极其短缺的物资。当时母亲见曾担任过红三师传令队长的伯父吕邦堂回村组织抗日游击队,遂对他们可为其杀寇复仇而生感激之情,知道他们急需军资粮饷,就给父亲讲日军拆毁咸宁城外民屋致我百姓流离失所等暴行,要父亲挑盐到日据区以外的山区,卖给山民和国民党军队,将获得的大半收入支援给了伯父所在的游击队。同时对常来家的伯父和他下面的八位爱国大学生骨干格外亲,经常给他们缝补衣衫和做饭给他们吃。伯父的游击队消灭了两个鬼子后,日军派伪军前来报复,母亲壮着胆子予以掩护。伯父和他下面的几个大学生骨干被国民党流亡县政府寻衅枪杀后,母亲垂泪扶着我奶奶去收尸身,并协助父亲将伯父安葬在村对面那清泉潺潺兰花丛生的南山坡,以表达抗战英雄流芳百世的心声。得知伯父牺牲前还在寻找共产党组织的情况后,又鼓励父亲挑盐遍寻深山终于找到鄂南新四军驻地。父亲要把盐无偿送给部队,并讲了伯父原在红三师、后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事迹和伯父寻找党组织的未竟心愿。该新四军部队一负责人十分感谢父亲冒险送盐,坚持按2元一斤的价格全额付款,并对伯父的牺牲和他那支队伍的损失深表哀悼和痛惜。其后,母亲又动员我高屋吕村一帮年轻人跟随父亲将我家藏盐及一些生活物资挑送到新四军驻地,缓解那里军民物资生活的紧张程度,为增强我军战斗力而尽点心力。

 

吕盛东

2018.6.3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