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成果展示

高新区何以为新? 甘德安 北京德成

发布日期:2019-01-30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颠覆性技术就是一种源头创新的新技术。其实人类历史中的三个工业革命,就是传统产业加颠覆性新技术的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传统产业加颠覆性的蒸汽机技术、炼钢技术、纺织技术等新技术的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不过是传统产业加颠覆性的电机技术、电话技术、化工技术、石油炼制技术等新技术的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传统产业加颠覆性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等颠覆性新技术的革命。

从国家层面看,18世纪的英国就是借助蒸汽机技术、纺织技术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占有世界土地的3/4,称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叶,德国正是靠发明颠覆性的钢铁生产技术,使得德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20世纪初,美国也是利用颠覆性的内燃机技术与电力技术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二战后,又依靠汽车、电讯、航空、石化等领域的颠覆性新技术促进新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颠覆性的新技术发明,把人类带入移动互联时代。

这篇随笔就是探究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新技术,包括十九大说到的颠覆性技术,本质是要回答什么是技术;二是探究新技术从何而来;三是我们怎样开发新技术。

 

一、什么是技术?

要理解什么是新技术就必须理解什么是技术,认真查查,正算是五花八门。按百度百科的说法是:技术是人类解决某些问题、实现预定目标的方法与手段的聚合体,它拓展了人的生存能力,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指个人的技能、技艺、手艺,并且表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方法、配方和某些特定的工具。在希腊语中,技术表示技艺、手艺、技能、本领等。在西方早期,技术(technology)的原意是木匠。一般言之,技术旨是指人类在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通过创新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技巧,以及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工具和规则体系。

 

二、新技术从何而来?

首先,从主体看新技术从何而来。前面引用了不少技术的定义,这些定义规范严谨,但没有体现是哪些人创造与发明了技术。什么是技术?技术的英文词汇是:technology。Technology是有希腊语中的techn与logos两个词根组成。希腊文techn—,指艺术、创造的实践能力;而logos则是指人的理性、语言;合在一起technologies,就是指科学和系统的实践艺术。我个人认为,这个定义最能表达技术的特征。技术有科学的要素,需要理性、需要审视、需要批判、需要逻辑;这个定义中也包含,技术需要实践,需要艺术,技术不是空洞的理论。也就是说,这个定义是两种精神的结合:科学家的理性精神+手艺人的工匠精神。没有科学家理性,工匠的实践就是手艺;只有科学家的理性,技术就变成纯科学理论、科学推理与科学结论,而不是技术。也就是说,技术是一个既动脑也动手的的产物,是科学家或手艺人(工匠、工程师)或者两者共同成为新技术的发明者与推进者。

工业革命初期或许更多的是手艺人、工匠们面对生产的经验与问题,发明了新的技术。比如约翰内斯·古腾堡借助螺旋压力机和金属活字排版的印刷机;托马斯·纽科门、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雅各布·帕金斯发明的冰箱技术;伊莱亚斯·豪发明的缝纫机等。还有生铁炼钢技术、塑料技术、汽车制造技术空调技术等都来自手艺人或工程师。

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工业革命的深化,纯工匠型的新技术方面越来越少,而科学研究推动的新技术的方面越来越多。我们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属于那一个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有过像电灯泡等许多重大发明,是一个独立的实验室。但从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独立的专业实验室数目在不断减少。这也意味着,独立的发明者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比如基因编辑技术、新材料技术、超导技术、海洋技术、晶体管、口服避孕药、虚拟现实、计算博弈、深度学习、脑计划等更多是科学家或者更准确的说,科学研究团队集体攻关并商业化的结果。

其次,从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看新技术从而何来。技术推动说有两层含义:一是具有大规模研究群体的企业在创新上优于科研人员少的小企业;二是创新活动的步伐依赖于科学进展。新技术的发明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新技术不过是科学的应用。技术的发明是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物化,使可供应用的理论和知识变成现实。比如晶体管技术的发明就是量子力学研究的新进展、是量子力学在经济中的新使用。

直到上世纪60年代,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主要推手。比如熊彼特就认为,在创新中,需求拉动是不重要的,因为主动权掌握在生产者手中,消费者只是被动地去接受。

但这一学说受到市场拉动说的挑战。美国经济学家施莫克乐考察美国4种产业——炼油、造纸、铁路和农业的投资、产出和这些行业专利数量的关系,对专利数据进行了大规摸的数据分析工作。他发现,这些行业的投资、产出的变化都领先于专利数量的变化。施莫克乐发现:1939年、1947年的20多个产业的投资对数值分别与随后3年的资本品专利数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他由此得出结论:专利活动,也就是发明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基本上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它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制约。厄特巴克在1974年的一项工作的结论是:60~80%的重要创新是需求拉动的。

比如:前面讲到的晶体管技术的发明,是量子力学研究新进展的产物,是量子力学在经济中的使用结果,但市场拉力也是晶体管技术发明的源泉之一。就是因为真空管的功能不能满足AT&T长途通讯的需求,需要在安全性、可靠性、成本等具有更佳的新产品技术;于是贝尔实验室科学家们队固体物理学与量子力学理论运用于半导体电子材料开发的高度亿元与能力。其实是一推一拉的共同结果的产物。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技术的需要往往成为科学研究的目的,而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预见,它们的联系还会更加密切,界限也会变得模糊起来。

新技术既不完全是技术推动的,也不是完全的市场拉动的,也不完全是共同作用的,也是爱情的驱动,比如互联网的发明。我们知道,任职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部门的一对恋人珊卓拉·莱尔娜与雷诺·波萨克,他们的工作距离彼此相距450米。他们思考,如果工作时同时能传递电子情书,那是何等美好的愿景。但是两人工作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并不一样,而且当时也没有可以相互连接的网络设施。于是,他们发明一种硬件与软件结合,用来运送网络上含有大量资料与目的地址的信息封包(packets),就是现在的路由器。虽然,他们的爱情以离婚而分手,但他们的爱情孕育了伟大的互联网,这就是爱情推动的新技术发明。

 

三、怎样才能促进新技术的发展?

一是要加大有效的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国的R&D水平体现着一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一个企业的R&D水平,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国际上的著名企业都把R&D视为企业的生命,无不投巨资于R&D。

2016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显示,中国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虽然如此,全球研发支出仍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研发大国,中国居第二位,中国的研发开支接近欧盟的总和。在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全球研发总支出当中,中国约占20%,仅次于美国(27%);日本居第三位,占10%;德国第四,占6%;接下来是韩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印度,他们分别占全球研发支出总额的2%至4%。中国R&D投入世界第二,并不等于R&D投入效率世界第二。中国研发投入,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特别是纯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研究具有颠覆性新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与与基础理论创新。

R&D本质包括基础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中的纯基础研究。比如陈景润50年前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霍金对宇宙黑洞的研究、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研究;还有遗传基因学、生物计算机等与市场相距遥远课题的研究才好。110年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研究,并没有思考怎样造就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冯·诺依曼、图灵发明计算机也不是为山寨手机企业拷贝准备的。

二是要借鉴美英德科技先进国家R&D模式。比如借鉴美国R&D过程形成的有效的三螺旋理论、波特钻石模型、区域创新网络理论、苗床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及创新生态网络系统对促进中国颠覆性新技术发明是有积极意义的。要学会把苗床理论中的“卵”(新思想)、“蛋”(新技术)与“凤”(初创小微企业)串起来,形成一个系列的孵化过程;构建一个从TDR(Technology Demand Research)到R&D(Researchand Development),最后到TTB(Technology Transfer Business)的路线图。要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包括,构建发展JAR(联合研发协议)模式、ITA(产业行业技术联盟)模式、TIS(技术创新驿站)模式、TIT(技术投资转移)等模式。

是促进产业垂直一体化整合过程中促进新技术产生。垂直一体化在创新方面有几大优势:可以消除了重复性的工作;可以消除了不同部门生产中的互相不信任而出现的机会成本;可以消除合同交易必然带来的不确定、技术相互依赖而引起的高交易费用;可以使涉及许多部门的创新收益内部化。比如,世界运用自动纺织机开始于20世纪初。在1914年,美国纺织机中的31%属于自动纺织机,到1919年,这一数字是51%,到1939年,该数字达到了95%;而在英国,在1939年,只有5%的纺织机是自动的。为什么英国在引入自动纺织机方面是如此缓慢呢?这与英国缺乏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组织相关。

四是强调干中学。索洛(R.Solow)在1957年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其贡献占经济增长的87.5%。但在索洛的分析中,技术进步仍然是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1962年,阿罗的《从干中学的经济意义》一文章指出,把技术进步这个对经济增长贡献如此大的因素看成是外生的,这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阿罗提出了“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技术进步内生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说,强调学习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强调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创新人员充分了解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的重要性。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国由于许多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与我国原有的体系相差甚大,且这些进口设备的维修权经常在外方,这导致我国广大技术人员不能很好了解这些进口设备,缺乏学习机会,自然阻碍了在引进设备上的再创新能力。

五是强调整合创新。新技术的发明可以看做是旧技术的重新组合。比如,汽车可以看成是机械技术和电动技术的组合;网络技术可以看成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组合。此外,要创造出领先世界的新技术的唯一要素是,要从当前过渡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战略、流创新、零和博弈思维,向未来新技术创新模式转型,即强调内容创新、科技 +、源创新及双赢博弈的思维。

六是要改变读书人重当官、轻技术的传统。我们知道,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派,一直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奇技淫巧”的东西,儒家经典《礼记》上甚至提出凡是以“奇技奇器以疑众,杀!”的主张。儒生们是极端蔑视和鄙弃科学技术。宋应星的巨著《天工开物》,这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生产技术巨著,尽管受到外国欢迎,先后被用日、法、英等几种文字翻译出版,而它在自己的祖国却失传了三百多年。

七是改变轻视实验、不善实验的传统文化。中国缺乏新技术,与轻视实验且也不善于实验有关。虽然两宋理学家也曾提出过“格物致知”的口号,但他们所说的“格物”,却不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实验,而是采用静坐修心等内省的功夫,以便达到存天理、去人欲、明心见性的目的。在欧洲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实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即其浅见的一例。17世纪初年英国吉尔柏特所进行的地磁实验,也是明显的例证。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