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数典忘祖——数什么典、记什么祖? 甘德安 北京德成

发布日期:2019-01-13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成语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

其典故是说周朝时期,晋国典籍官籍谈被派遣到周朝去参加葬礼。周景王设宴招待他,并问为什么没有礼物朝贡。籍谈说晋国在受封时就没得到朝廷的赏赐,因此不必朝贡。周景王驳得他体无完肤,并指责他是数典而忘其祖。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典”?专家认为,这就要从典字的象形来追溯了。在汉字里,典、共、供、具、兵、其、六等字,以及冀、黄、翼和异的原形正体字,都有一种共同的符号,即一横下面加两个支撑状的点,这种符号的象形含义乃是一个陈列架或陈列物品的有腿的桌几;当然,这不是普通的桌几,而是用于陈列重要物品的器具,通常都用于重大仪式或宗教巫术仪式上。因此,“典”的原义是指一种陈列或安置在桌几上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书,它的作用相当于公告牌、公约板、神谕碑、法规文书和行为规范告示。它可能是从契约演化来的,即把小巧的便于收藏的契约大型化、公开化、庄严化,其材质可以是木板、竹板、石板或金属材料,也可能是皮革、丝帛(附着在硬质材料上)。典这种文书的发明者,应当就是少典氏部落。典的进一步演化就是册,史载殷先人“有典有册”,册就是后来的竹简或木简,它们是由典的不断小型化、轻便化、折叠化、卷曲化而形成的。此外,典可能也是鼎(铸有重要文字)的前身或雏形。而三坟五典的典是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林语堂《闲话说东坡》:“也许竹书纪年,或什么三坟五典真有记载。”

我们该不该忘却农耕文明落后之典?在这个后工业时代,我们该不该忘却远古时代的典,农耕文明的典?回顾我们的历史都是数祖忘典的历史。祖先狩猎采集,伏羲钻木取火、发明渔网、八卦、音乐,算是数祖忘典之祖了。螺祖创新穿丝麻衣服,算数典忘祖;祖先狩猎采集,神农氏搞农耕畜牧,也是数典忘祖。列宁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但是不忘记过去就不能创新。如同中国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与专制制度,导致中华民族不能走向市场经济与发明现代科学,在工业化进程初期被动挨打。现在,政府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忘掉农业文明之典,以致工业文明之典,借助互联网打造移动互联时代新典。

其实,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盛世均因为不推崇尊崇三皇五帝与儒家经典的。文景之治采以老子思想,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盛世时代。这一难得的辉煌与儒家没有丝毫关系。贞观之治则是由唐太宗任命两位主张道家思想的人物,一个魏征,一个是徐茂功,而放弃儒家的所谓“忠君”政治,能任人为贤,开放言论,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

儒学经典在历史上没用,现实中,已经像出土文物一样只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最多供专门的研究人员研究。儒学与化石、西汉古尸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是一种文字形态的古化石。

从元代起,少数人开始意识到儒家对思想的禁锢,令中国几千年几乎再也无法产生新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真正的进步,从汉代至宋朝,近两千年的历史里,各方面的成就几乎都是停滞了。甚至远不如春秋战国时代,以至到今天,中国社会能够拿得出手的思想,还是几千年前的庄子、老子、周易、孔子、荀子这些人物,这在全世界历史上,也是奇迹!

明朝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儒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清初的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的经典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儒家空谈的学风。提倡“实学”,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的祖宗之法。

王安石变法时提出的著名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更是数祖忘典。天变不足畏”是指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因此,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

忘记农耕文明之落后之典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要建设工业文明以致信息文明之新典。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