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25-09-03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新西兰的饮食文化就像它的风景一样,自然、直接、不花哨。核心特点就是:优质的原材料 + 简单直接的烹饪方式。
1. 本地人的吃:从土到洋,再到融合
· 毛利传统美食(土著的根):
· Hāngi(地灶烹饪):这是最最有特色的毛利传统大餐。简单说,就是在地上挖个大坑,里面放上烧红的石头,然后把各种食物(比如整只鸡、猪肘子、土豆、红薯、南瓜)用篮子装好放进去,盖上土,利用石头的热气焖烤好几个小时。这样做出来的肉和蔬菜特别烂糊,带有一股独特的烟熏泥土香气,是毛利人款待贵客和庆祝节日的大菜。
图1 毛利人的传统美食
· 食材上,早期毛利人靠山吃山(打鸟、挖蕨根),靠海吃海(捕鱼、捡贝类)。
· 欧洲移民带来的“洋”风味(英国味儿):
· 欧洲移民(主要是英国人)来了之后,带来了他们的饮食习惯。所以你会看到非常经典的 “炸鱼薯条(Fish & Chips)” ,这简直是新西兰的“国民外卖”。周末买一份炸鱼薯条去海边吃,是很多家庭的固定节目。
· 还有各种烤肉(Roast)、肉派(Meat Pie,酥皮包里裹着肉酱)、香肠(Sausage)等,做法都很简单,主打一个管饱、能量足。
· 现代新西兰特点(太平洋融合风):
· “烧烤(BBQ)文化”:新西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烧烤炉。夏天周末,在自家后院或者公园里和朋友一起烧烤,喝点冰啤酒,是标准的生活方式。烤羊排、烤香肠、烤玉米是必备。
图2 新西兰人的最爱—烧烤
· “早午餐(Brunch)和咖啡文化”:新西兰人对咖啡品质要求很高,街角随处可见咖啡馆。搭配咖啡的早午餐,比如班尼迪克蛋(Eggs Benedict)、吐司等,非常流行。
· “食材至上”:因为自然环境好,畜牧业发达,所以牛羊肉、乳制品(牛奶、奶酪、冰淇淋)品质世界顶级,而且不贵。海鲜也特别丰富,比如三文鱼、布拉夫生蚝(Bluff Oyster)、小龙虾(Crayfish)都是极品。
· “国际化”:由于移民多,你在任何一个大城市都能轻松吃到地道的意大利、印度、泰国、中日韩等各国美食。
总结一下新西兰吃的特点:不讲究复杂的烹饪技巧,但极度追求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吃饭氛围很随意轻松,户外烧烤和家庭聚餐是重要的社交方式。
2、华人在新西兰的“吃”—— 家乡味与本地化的完美结合
华人在新西兰的饮食生活非常丰富,可以概括为:“既要地道的家乡味,也要入乡随俗的融合创新”。
2.1. 坚决捍卫“中国胃”
· 华人超市是救命稻草:每个主要城市都有巨大的亚洲超市或华人超市。里面从老干妈、王致和腐乳、李锦记酱油到螺蛳粉、火锅底料、速冻水饺、各种中国蔬菜(如青菜、韭菜、空心菜)一应俱全。想做什么家乡菜,基本都能找到材料。
图3 华人超市--捍卫中国人的“胃”
· 中餐馆遍地开花:从粤式早茶、川菜火锅、东北烧烤到上海小吃,你想吃的中国各地风味基本都能找到。尤其是在奥克兰、基督城这样的城市,中餐馆的水平很高,和国内几乎没差别。
2.2.聪明的“入乡随俗”和融合
· “新西兰限定”中餐:有一些菜是为了适应本地口味而生的,比如非常经典的 “西式中餐外卖”,像“柠檬鸡(Lemon Chicken)”、“炒面(Chow Mein)”,味道偏甜,和国内的做法不一样,但很受包括华人在内的本地人喜欢。
· 食材替换大师:华人主妇/主夫们都很擅长用本地食材做中餐。比如,用新西兰优质的羊肩肉做红焖羊肉,用巨大的鲍鱼做葱油鲍鱼,用便宜的三文鱼头做豆腐汤或者红烧。
· 把中式烧烤和BBQ结合:新西兰人爱BBQ,华人也爱。但我们的BBQ架上除了牛排香肠,还会出现 烤鸡翅(必刷蜂蜜)、烤羊肉串(必须撒孜然辣椒面)、烤茄子(加上蒜蓉酱),香味能飘满整个街区。
2.3.饮食文化上的“要求”和特点
· 爱喝热水:这个习惯非常突出。很多洋人同事看到华人上班带个保温杯都觉得好奇,因为他们一年四季都喝冰水。华人聚会,主人也一定会烧热水泡茶招待。
· 吃饭喜欢热闹:尤其是聚餐,最喜欢的形式就是 火锅 和 自助餐。大家围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热烈,这很符合华人的社交习惯。
· 对“新鲜”有执念:特别喜欢买活鱼、活海鲜。虽然新西兰动物福利法规很严,超市里很难买到活鱼(一般都是冰鲜的),但华人还是会想办法去特定的海鲜市场或者自己海钓,追求“现杀现吃”的极致鲜美。
· 节日吃食不能省:过年一定要包饺子、吃年夜饭;中秋节一定要吃月饼;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这些传统在海外反而会更加被重视,成为维系亲情和文化的纽带。
总结一下华人在新西兰吃的特点:我们有一个强大的“中国胃”后勤系统(华人超市+中餐馆)作为保障,同时又能灵活地利用新西兰顶级的本地食材进行创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新西兰华人美食风格”。既保留了传统,又融入了当地。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