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25-09-03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新西兰的居住模式很特别,是它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慢慢融合出来的结果。现在咱们看到的新西兰居住图景,既有田园般的惬意,也面临着一些现代社会的挑战。下面就从居住历史、居住文化和居住特点三方面,跟大家好好聊聊新西兰的居住情况。
一、居住历史演变
新西兰的居住史能清楚地分成四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给现在的居住风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古典毛利时期(约1300年 - 1840年)
这时候毛利人的居住形式主要是“Pā”和“Kāinga”。
- Pā:一般建在山顶、半岛或者悬崖这些易守难攻的地方,是用来防御的聚居点。里面有复杂的防御设施,像壕沟、栅栏、瞭望台,打仗的时候大家就躲在这里避险。从Pā能看出来毛利社会组织性很强,也很有工程智慧。
- Kāinga:就是普通的无设防村庄,大多在土地肥沃的地方、河口或者海边,方便获取食物,比如种kumara番薯、捕鱼、采集野果。
当时的房屋(Whare)大多是矩形的,用木头做框架,芦苇当墙,茅草铺屋顶。其中最重要的是雕刻精美的Whare Whakairo(会堂),它是部落的精神和文化中心。房屋的布局也很有讲究,体现了Whakapapa(谱系)和部落归属感,而且都会朝着特定的神圣方向。
图1古典毛利时期的Pā聚居点
2. 欧洲殖民初期(1840年 - 1900年)
1840年《怀唐伊条约》签订后,很多欧洲定居者(主要是英国人)来到新西兰。一开始,殖民公司规划了一些城镇,像基督城、达尼丁,这些城镇的格局整整齐齐。在农村地区,就出现了一个个独立的农庄。
这时候欧洲的建筑风格和材料也跟着传了过来。
- “Villa”别墅:维多利亚时代和爱德华时代风格的木制别墅成了城镇住宅的主流,特点是天花板高、有挑檐、装饰性栏杆和环绕式门廊。
-建筑材料:因为新西兰地震多,而且木材资源丰富,所以木材成了最主要的建筑材料,这和欧洲常用的砖石结构很不一样。只有奥克兰、达尼丁等少数地方,红砖建筑比较常见。
-农庄住宅:设计得简单又实用,为了适应广阔的土地,大多能做到自给自足。
图2 欧洲殖民初期的Villa别墅
3. 国家发展与郊区化(1900年 - 1970年)
二战之后,新西兰政府推出了“援助建房”政策,鼓励家庭拥有带花园的独栋别墅。这就形成了“新西兰梦”——“quarter-acre section”(大概1000平方米的土地),简单说就是拥有一套带大片草坪的独立房子,还有车库和烧烤区。
这个时期,“State House”(国有住宅)和Bungalow(平房)风格很流行,它们设计简单、实用,很符合中产阶级家庭的需求。郊区开始大规模扩张,尤其是奥克兰,形成了住宅密度低、出门离不开汽车的居住模式。
图3 “新西兰梦”的独栋别墅
4. 多元文化与现代化(1980年代至今)
这段时间,人口越来越多地往奥克兰、惠灵顿等主要城市集中。土地越来越紧张,以前那种“quarter-acre dream”(1000平方米地块的梦想)越来越难实现,联排别墅和公寓开始多了起来,城市也朝着住宅更密集的方向发展。
同时,住房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移民多了、盖房子成本涨了、土地供应又有限,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住房价格越来越高,普通人想买套房越来越难,特别是对年轻人影响很大。
建筑风格也变得更多样了。现在的建筑设计更看重节能、采光,还有和户外空间的连接。而且移民带来了不同的建筑审美和居住需求,让新西兰的居住风格更加丰富。
图4 现代多元居住场景
二、居住文化
新西兰的居住文化,核心就是和自然环境走得近、喜欢自己动手做事(DIY),还有爱享受休闲的户外生活。
1. “户外房间”理念
新西兰气候温和,所以当地人把花园、露台和deck(木质平台)都当成家里的一部分。烧烤、朋友聚会、孩子玩耍,大多都在户外进行。现在新西兰的房子,几乎都装着大大的玻璃推拉门,就是为了让室内和室外的界限不那么明显。
图5 “户外房间”理念体现
2. “DIY”与“#8号 fencing wire”精神
以前新西兰离其他国家远,物资也不够丰富,慢慢就养成了自己动手做事的传统。不管是修房子、打理花园,还是给房子加建一部分,很多人都喜欢自己来。这也体现了新西兰人务实、爱琢磨、能靠自己解决问题的性格。
3. 休闲与非正式性
新西兰整个社会氛围都比较休闲随意,这一点在居住文化上也能看出来。家就是用来放松、招待朋友的地方,不追求多奢华,也没有那么多讲究。朋友来家里,通常就是轻松地搞个“BBQ”(烧烤),或者大家“bring a plate”(每人带一道菜)一起聚餐。
4. 社区感与“邻里”
虽然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独立房子,但邻里之间的感情还挺重要的。尤其是在小镇和郊区,邻居之间互相认识,会分享花园里种的菜、水果,在路上碰到也会聊聊天。很多小镇里传统的“社区礼堂”,现在还是举办活动的重要地方。
5. 多元文化融合
随着亚裔、太平洋岛裔等移民群体越来越多,新西兰的居住文化和饮食习惯也变得更多元了。比如在奥克兰,很多新建的房子会专门设计中式厨房,满足大家爆炒做菜的需求。
三、居住特点
1. 以低层木结构建筑为主
-材料:木材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因为它抗震效果好、资源多,加工起来也方便。
-高度:除了城市中心,大部分住宅都是1到2层的。这是因为有历史传统,而且一直以来都倾向于低密度规划,再加上考虑到抗震要求,所以房子大多不高。
2. 低人口密度与分散式布局
除了几个主要城市的中心区域,新西兰地广人稀,房子分布得比较散。就算是奥克兰这样的大城市,也是“大饼式”向外扩张,所以想出门办事、上班,基本都得开私家车。
3. 缺乏集中供暖
和北美、欧洲不一样,新西兰大部分房子没有集中供暖系统。冬天取暖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壁炉(现在很多是高效的热泵或燃气壁炉)、热泵空调、电暖气等。以前建的房子,保温标准比较低,一到冬天就容易潮湿,保暖效果也不好。不过最近这些年,新建筑的标准提高了,强制要求用更好的保温材料。
4. 鲜明的城乡差异
-城市:面临着房价高、住宅越来越密集、交通拥堵的问题,而且居住空间相对较小。
-乡村:居住空间很大,主要是农庄和“生活方式街区”。现在在乡村,“生活方式区块”很流行,就是住在1到5公顷的土地上,既不是传统的农场,也不是郊区的住宅,可以养些小动物、弄个大花园,过着田园生活。
图6 乡村“生活方式区块”
5. 独特的“Bach”和“Crib”文化
这是新西兰居住文化里特别有特色的一部分。
- Bach(北岛用语)/ Crib(南岛用语):指的是家庭拥有的度假屋,一般建在海边、湖边或者乡下。最早的时候,这些度假屋很简陋,只有最基本的生活设施,是大家逃离城市、享受自然和家庭时光的地方。现在很多Bach已经变得现代化、豪华了,但它的核心精神没变——简单、休闲,能亲近自然。
图7 Bach/ Crib度假屋
总结
新西兰的居住模式,就像一部发展演变史:从毛利人用来防御的村落,到欧洲殖民者向往的田园式住宅,再到现在多元文化融合的现代城市居住形态。它的核心特点能总结为这几点:
-历史层叠:毛利人古代的智慧和欧洲殖民时期留下的建筑、居住传统相互交织。
-自然至上:不管是住宅设计,还是日常居住,都围绕着户外休闲生活展开,特别看重和自然的联系。
-务实主义:房子多是木结构,大家爱自己动手解决居住相关的问题,居住氛围也不讲究繁琐的规矩。
-理想与现实:以前大家都想拥有“新西兰梦”里的独栋别墅,但现在房价高、住宅越来越密集,这种理想正和现实产生碰撞。
-避世传统:“Bach”文化就能看出来,新西兰人特别渴望亲近自然,享受宁静的生活。
其实想了解新西兰的居住情况,不只是看房子长什么样、是什么风格,更要了解新西兰人的性格、当地的历史发展,还有他们和这片土地相处的方式。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