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25-09-25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新西兰的医疗体系以其全民覆盖、公私结合和高效率而闻名,常在国际医疗体系排名中名列前茅。
一、新西兰医疗体系的沿革
新西兰医疗体系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殖民早期(19世纪)
早期的医疗服务和医院主要由慈善机构和教会提供,政府角色有限。
2.福利国家奠基(20世纪上半叶)
1938年,新西兰工党政府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安全法案》,建立了全球最早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之一。这标志着政府开始承担为全体公民提供医疗服务的责任,资金来源主要为税收。
3.改革与重组(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
在80-90年代,新西兰跟随全球潮流,在公共部门引入了市场竞争模式,医疗体系也经历了“分拆 purchaser-provider split”改革,即成立地区卫生局(RHAs)作为“购买方”,向公立和私立“服务提供方”购买医疗服务。这套体系后来被认为过于复杂和割裂。
4.近期整合与巩固(21世纪至今)
2001年,政府将原有的多个地区卫生局整合,成立了新西兰卫生部(Ministry of Health)下属的21个地区卫生局(DHBs)。DHBs成为各地区医疗服务的核心管理机构,负责为本地区居民规划和购买医疗服务(包括公立医院和初级保健服务),形成了相对统一和集中的管理体系。
5.最新重大改革(2022年)
为了解决DHB体系下各地区服务不均、官僚主义等问题,新西兰政府进行了又一次重大改革。于2022年7月1日正式解散了21个DHBs,成立了单一的国家机构——新西兰卫生局(Health New Zealand | Te Whatu Ora)和毛利卫生局(Māori Health Authority | Te Aka Whai Ora)。此举旨在打破地域壁垒,实现全国资源的统一规划和调配,确保无论居民身在何处都能获得公平、一致的医疗服务,并特别着重改善毛利族裔和太平洋岛裔的健康平等问题。
二、新西兰医疗体系的主要特点
1.税收资助的全民覆盖(Universal Coverage)
-核心原则是“不论财富,只论需要”。新西兰的公民、永久居民以及符合条件的工作签证持有者,都能享受到由税收资助的公立医疗系统服务。
-这意味着在公立医院看专家、做手术、住院基本都是免费的(但可能有排队等待时间)。
2.独特的“意外伤害赔偿制度”(ACC)
-这是新西兰医疗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点。ACC是一个强制性、无过失的意外伤害保险计划。
-覆盖所有人:无论你是居民、游客还是非法移民,在新西兰境内发生任何意外伤害(小到切菜伤手,大到车祸),其治疗和康复费用都由ACC承担,无需自己支付。
-资金来源:通过雇主的雇员 levy、汽车注册费、工资税等渠道筹集。
-好处:避免了因意外伤害而引发的法律诉讼,确保伤者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无需担心费用和追责问题。
图1 独具特色的ACC
3.公私混合的双轨制(Mixed Public-Private System)
-公立系统(Public System):提供基本和紧急的医疗服务,免费或低价,但非紧急服务通常需要排队(Waiting List)。
-私立系统(Private System):为那些希望避免排队、自主选择医生和就诊时间的人提供付费服务。很多人会购买私人医疗保险来覆盖这部分费用,且私人医疗保险市场成熟,常见险种不仅覆盖私立医院诊疗费,还包含部分GP就诊补贴和处方药费用,进一步补充了公立医疗的服务缺口。
-这种双轨制既保证了社会公平,又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缓解了公立系统的部分压力。
图2 公私混合的双轨制
4.以初级保健为基础(Primary Health Care Focus)
-家庭医生(GP)是整个体系的“守门人”。除急诊外,居民必须先看GP,由GP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必要时再转诊给公立医院的专科医生。
- GP就诊是部分收费的,但政府对特定人群(如6岁以下儿童、社区服务卡持有者)提供补贴,使其费用极低或免费。同时,政府会根据地区需求和人群特征动态调整补贴力度,例如在偏远地区,GP服务补贴更高,以吸引医生入驻,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图3 家庭医生制度
5.高度重视公平与土著居民健康(Focus on Equity and Māori Health)
-新西兰政府承认毛利族裔和太平洋岛裔在健康结果上存在显著差距(如平均寿命更短、慢性病发病率更高)。
-因此,将实现“健康公平”作为核心目标。最新成立的毛利卫生局(Te Aka Whai Ora)就是为了从政策和服务层面专门设计和提供适合毛利文化的医疗服务,确保他们能获得公平的健康 outcomes。
三、值得借鉴的地方
新西兰的医疗体系并非完美(如非紧急手术的等待时间过长是其主要弊端),但其许多理念和做法非常值得思考和借鉴:
1.ACC意外伤害赔偿模式:
-这是最具直接借鉴价值的制度。它高效地解决了因意外伤害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经济负担,避免了“谁的责任”的漫长诉讼,让伤者能立即获得救治。对于中国这样交通事故、工伤等意外高发的国家,建立一个类似的、覆盖全民的无过失伤害保险体系,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强大的“守门人”制度和分级诊疗
新西兰通过GP(家庭医生)制度有效实现了分级诊疗。GP作为第一道关口,过滤了大部分常见病,极大减轻了医院专科的负担,且政府会动态调整GP补贴以平衡地区资源。中国正在推行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可以借鉴新西兰对GP的定位、培训和支付方式,真正赋予基层医生权力和能力,让民众信任并首选基层就诊。
3.全国统一的资源整合与规划
新西兰最新的改革(成立单一的国家卫生局)旨在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这对于中国这样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尤其有参考意义。通过更高层级的统一规划和数据共享,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不同地区之间的医疗水平差距,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4.对“健康公平”的执着追求
新西兰不回避健康领域的不平等问题,并设立专门机构(毛利卫生局)来系统性解决。中国也存在城乡、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借鉴新西兰,可以更主动地识别弱势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投入,将“健康公平”而非简单的“医疗可及性”作为核心目标。
5.清晰透明的公私角色定位
新西兰的公立系统牢牢兜住底线,保障基本医疗的公平性;私立系统则满足个性化、高效率的需求,且私人保险能有效补充公立服务缺口,两者边界清晰,互补而非对立。这为中国处理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关系提供了思路,即明确政府保基本的责任,同时为市场留下满足多元化需求的空间。
总结
新西兰的医疗体系是一个在不断演进中追求公平与效率平衡的典范。其全民覆盖的基石、独具特色的ACC制度、以初级保健为基础的分级体系,以及正视并努力解决健康不平等问题的决心,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虽然国情不同,不能全盘照搬,但其背后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思路,非常值得中国在深化医改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和借鉴。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