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20-03-26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最近我和一些朋友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有了“节约”的想法,包括取消今年的家庭旅游计划、少购买非必需品、不换手机电脑、不买新衣服、不聚餐或少聚餐、少喝牛奶少吃营养品等等,为什么?因为我们上有老下有小,面对生活开支、各种贷款和不确定性压力的同时预期2020年甚至2021年收入会下降。当然,也有一定的安全因素考虑。估计像我们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从经济学理论上解释,就是收入预期会影响消费行为。预期收入增加,就会增加消费甚至敢于透支提前消费;反之,则会“节衣缩食”减少消费。
同理,企业家的预期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和生产行为。良好的经济预期会促进投资和生产,反之不良的预期会阻碍投资和生产。武汉大学的一项研究(2月底)显示,大约有6%的企业选择将在疫情结束之后撤出武汉,现在这一数值可能增大。武汉的很多企业面临高端管理和技术人员流失、产业链外移、投资环境恶化的问题,下一步招商引资面临更大困难。有的媒体已经报道,湖北相对较晚的复工复产有可能带来撤资潮和招商引资困难,部分有能力的企业家可能会把企业转移到复工地区。最近我也跟一些企业家或商人朋友交流过,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资减产和观望态度。
在本来就经济下行的趋势下来一次“新冠疫情”突袭,使得国际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环境更加复杂,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幅提升。美国股票市场十天内的“四次熔断”意味着什么?在全球一体化和美元霸权强势背景下,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动荡不可能让中国独善其身。尽管中国率先走出疫情威胁,各国对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的需求很大,中国生产的医疗防护物资产业短期大力发展,对经济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效果微乎其微。很多人拿今年的情况与当年SARS危机相比(SARS影响最大的是第二季度,经济增速比一季度跌了2个百分点,仍有9%之高,第三季度又恢复到10%),然而,今天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增长趋势与十七年前相比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年整个经济增长都在放缓,而且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尤其是今年。
俗话说“信心比黄金重要”,但“信心”需要有支撑才行。对企业家而言,“信心”就是更优的营商环境和稳定有力的政策支持;对于老百姓,“信心”就是稳定和可预见的收入增长。企业停工停产、消费活动减少会导致企业收入下降,进而导致居民收入下降,居民收入下降产生的“消费乘数”效应又会导致整体消费市场萎缩,需求端传递到供给端,造成企业收入下降和降薪裁员,形成“企业收入下降-居民收入下降-企业收入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的“恶性循环”。怎么才能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到目前为止,一些智库和专家学者提出了支持企业的短期政策,归纳起来包括:降低企业成本、金融信贷纾困、降费降税、降低用工成本等。这些政策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起到经济恢复的根本作用。当然,更不能用货币“大水漫灌”的方法饮鸩止渴。
我认为,疫后经济恢复的根本性解决方案在于两个字:“市场”。一句话,就是“让市场活起来”。前段时间江苏、重庆、安徽等地方领导干部或是带头“下馆子”消费,或是直播带货介绍地方产品,目的就是重新让消费市场活起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得很清楚:“国家财富的创造基于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的程度又受制于市场的规模”。规模化生产需要基于规模化市场(购买力)和规模化营销网络才能有效运作和盈利。工业革命的秘诀最根本的解释即:创建规模化的能让现代产业盈利的市场。之所以是英国而非荷兰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英国成功开辟了18世纪全球最大规模的纺织品市场和棉花供应链,因而必然使得它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纺织机和工厂体系变得有利可图;之所以是美国而不是法国或德国在19世纪末赶超并取代英国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也是因为美国打造了一个比大英帝国更加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这一市场孕育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和工业巨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也是因为40年间开创并继续开创着一个巨大的超级市场。
最后,我们也要警惕复工复产走向另一个极端:强制复工复产。中国的地方政府一向喜欢“竞争比赛”,当然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复工复产一定尊重市场主体的意愿、遵循市场的规律,不能一味追求“复工率”,有些企业没有订单、或者市场萎缩或者其它原因不愿意或延迟复工复产的不能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