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19-08-18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战略背后蕴含一个前提假设,是以前或当前的乡村衰败。作为知青,对曾经被城市抛弃的一批没有知识的“知识青年”,对曾经插队下乡的农村也有常回“家”看看的情结。回“家”看看的感受就是“家在何方”的疑问。青年人看不到了、祠堂破败了、田地荒芜了,与我们知青同年的农民不是死了就是过快衰老了,已经不见当年在田地劳作的英姿飒爽。
这促使我思考乡村衰败的原因,我想工业化与城镇化或许是首因。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既没有长期商业积累的资本,也没有工业资本主义阶段积累的资本,就制定了超英赶美、大跃进、三面红旗的战略,那只有牺牲农业、农村与农民了。一是以低价将大部分农产品作为“公粮”上缴;二是通过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制在土地上,农民不可以朝非农产业的工业转移、朝城镇转移,自由迁徙权被剥夺,争取好的生活权利被剥夺;你命该如此。
早在八十年前,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了乡土重建的问题。他认为,乡土正被城市化的浪潮所冲刷,一切资源都被开矿似地挖起运走了,乡村衰败,不可持续。其实,这也是人类生存的规律。早在游牧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这是人口追逐物质资源。
现在,中国GDP世界第二、国家富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也进入高级阶段,需要反哺农业、农村与农民了。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们看看美国城乡融合的经验及美国企业的行动。
美国城乡融合经验: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
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城镇化必然导致乡村空心化与衰败。为此,世界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不同时代分别启动城乡融合战略。日本是因地制宜的造村运动,形成了为世人称道和效仿的“一村一品”。韩国新村运动、德国村庄更新、荷兰农地整理、瑞士乡村建设、法国农村改革;最为成功的还是美国的城乡共生型的乡村小城镇建设计划。
我们知道,20世纪初,美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中心过度拥挤,导致许多中产阶级向城市郊区迁移,极大地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再加上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小城镇功能设施的齐全以及自然环境的优越,进一步助推了小城镇的成长和发展。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就富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郊区税收政策,鼓励城市工厂迁往郊区,也为农村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总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使之成为世界上城乡融合方面发展得最为成功的国家。
此外,我们到美国考察发现一个与中国最不同的地方是:中国985、211大学与公司总部在城市,而美国绝大多数大学与公司总部则在乡村小镇,与大城市仅仅一小时车程。
我们知道,沃尔玛于1962年诞生于美国阿肯色州,1972年于纽交所上市,并发展为全球零售霸主。从2002到2019年的17年间,沃尔玛先后14次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榜首。沃尔玛最为成功的战略就是参与了美国的城乡融合。正是沃尔玛抓住美国城乡融合小城镇建设的路径选择,促进沃尔玛的成功、发展与跨越。
沃尔玛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小镇开店”和后期的“进军城市”。在成立后的前20年里,沃尔玛一直坚持“小镇开店”策略,在万人左右的小城镇开店。正是美国“城乡融合”背景下的乡村小镇建设,产生了对零售业的强烈需求,为沃尔玛的创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乡村小镇零售业是一片蓝海,当大多数零售业还在城市零售业这片红海厮杀时,沃尔玛却选择乡村小镇这片蓝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乡村小镇取得成功之后,沃尔玛开始逐步扩展到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的不断外扩发展,这些城乡结合部逐渐成为城市的主要区域,沃尔玛也就此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那么,国家政策在哪里,企业的商机就在哪里。现在,国家接连出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战略,这就是企业发展的商机。我认为企业要行动起来抓住商机。
一是乡村小镇建设的商机。如同80年代的零售业、90年代的制造业与房地产、21世纪初的信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今后30年乡村小镇建设就是商机。
从美国的经验,可以看出实施城乡融合战略,走乡村小镇建设,至少在这几个方面存在商机:一是零售业。以美国为例,美国乡村小镇一般都有一个MALL,它不仅仅是购物中心,更是一个集购物、生活、休闲、娱乐于一身的综合体,各个商店也都是全国连锁,让附近的居民可以享受同样的品质、价格和服务。MALL里有沃尔玛,有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有耐克、阿迪达斯等各类品牌专卖店,也有各种连锁影剧院等。这样一个可变体的MALL基本上就能满足小镇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需要。除了衣食住行,普通百姓的需求如教育和医疗,这在大学镇与公司镇也不是什么难事。美国的几千所大学大部分开在小镇上,况且还可以开连锁学校,如加州大学有十几家连锁学校,而纽约州立大学更有四十几家连锁学校,几乎做到了“一县一所”。二是房地产。随着产业聚集,各类人才会聚集在小镇上,这会对住房产生巨大需求。因此可以预见,未来随着一些特色小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必然带热当地房地产市场。三是城镇化相关产业链方面。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的塑造等等,甚至包括规划设计,金融服务领域等,都有投资商机。四是特色产业链方面。这是特色小镇生存发展的产业之本,包括一些个人创业者以及手工业者,也能在这里找到投资和就业的机会。五是可以是新型产业。比如,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创意设计、大数据和云计算、健康服务业等。
二是探索PPP模式。《意见》第(二十)条指出,在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中,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对乡村供电、电信和物流等经营性为主的设施,建设投入以企业为主。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将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实行一体化开发建设。城乡融合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道路是否完善,普通公路应该连接到居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应该能够连入高速路网。还有航空和高铁设施服务。如果一个小镇能够有小型机场或者高铁站,就能够快捷地与国内外实行通行。我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商机,是社会资本寻求新的盈利空间找到一个出口,也是社会资本寻找蓝海的一个契机;特别是借助PPP模式的一个契机。
实施城乡融合过程中,政府要承担的项目多、涉及广、规模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是政府无法承担的;而采用 PPP 模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不仅确保了相关工程项目的有效开展,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更有效率,并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城乡融合战略实施,对社会资本就是一个新的窗口期,谁早参与,谁早受益,如同沃尔玛在60年前所采用的战略。
三是探索现代农庄建设。城乡融合战略是一个复合的政策体系,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兴旺位于城乡融合的首位。在城乡融合战略实施的关键则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接“二”连“三”的“第六产业”。现代农庄则可以农业生产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为支撑,以休闲旅游为衍生功能,将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项目。[1]
农村最大的问题还是土地问题。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利益关系最为复杂、引发矛盾最为尖锐的问题,没有之一。土地不能明晰产权,只能在承包权的基础上,实施流转,这是制约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农庄则是在土地产权不明晰的硬性约束下,一个自下而上破解农村土地经营权残缺化与碎片化弊端的无奈创举。该模式最大创新在于,在现有农村土地权属框架下,在农民充分自愿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通过市场机制交由企业实体代理行使经营决策权,形成合理的土地委托—代理机制。即可保证农民的收益,也可以保证企业的盈利。
四是关注乡村养老。有关研究指出,当下中国算是未富先老,五个人中一位老人;到2050年,中国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养老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乡融合背景下积极探索养老模式的新方向、新办法势在必行。
我们知道,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三种养老模式,但其中存在的弊端不容忽视。家庭养老,子女负担过重,现阶段独生子女众多,“一带二”“二带四”,导致子女力不从心;机构养老,政府负担过重;社区养老,目前发展较为缓慢,缺少资金来源。
从老年人角度出发,空闲时间多,资金充足,自然也就成为了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的主要人群对象。老年人到乡村旅游、度假、生活,既解决了养老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养老即便不能说是现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第四个模式,也是巨大的商机。
当然,土地产权不明晰的隐患依然存在,政府政策也存在多变,也会给企业投身城乡融合战略增加不少的风险。
[1]朱 婷.五个典型案例 解码现代农庄如何开发 [J/OL]. 元时代智库,2018(3):14-18.